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王小姐是一位經常必須與時間賽跑的電視台記者,某日吃了記者會發的餐盒後,晚上開始腹部絞痛,上吐下瀉,連掛兩次急診後被安排住院,其間仍反覆發燒、嘔吐、拉肚子,被診斷為「感染性腹瀉」,後經檢驗發現是沙門氏菌感染所致。
時序雖已進入夏末秋初,溽夏溼熱氣溫依舊,而台灣位處亞熱帶,夏季溫濕度更容易加速細菌繁殖,尤其是許多人喜愛的生菜沙拉、生魚片、涼麵、三明治等,若疏忽保鮮存放方式,可能導致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滋生的機會增加,吃下肚後便容易引發食物中毒。
誤食細菌性食物,易引發中毒
亞東醫院感染科醫師蔡欣諺提到,台灣常見的食物中毒,病菌種類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菌、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肉毒桿菌等,在人體的潛伏期短則六小時,長至八天後才有症狀。病患不一定會發燒,經常是急性腸胃炎伴隨腹脹、腹痛,有時合併多次嘔吐、血便、脫水,甚至需要住院隔離治療,由於病菌的致病原分細菌和毒素,因此有症狀輕重的差別。
處理食材受污染,加速細菌繁殖
食物變質的原因分為三種,第一種為物理變化所產生的變質,如蔬果貯藏時水分散失,造成萎縮、軟化及形狀崩壞等現象;第二種為化學變化所引起的變質,如油脂氧化、維他命C氧化;第三種為酵素引起的變質,如食物長時間儲存導致香味與酸味流失。
長庚醫院腎臟科暨毒物科副教授顏宗海提到,牛奶、肉類、魚貝類這三種食物特別適合細菌生長,尤其天氣高溫給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繁殖條件,另外,生熟食的交互感染、食物本身受到汙染(如食材不新鮮、變質、本身含有毒性及農藥殘餘等);食材加熱處理不足、刀具、砧板等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或人員污染(如從業人員本身有傳染性疾病、感染性外傷或衛生習慣不良等)、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等。
防踩中毒地雷,食材選購三妙招
細菌大多無法存活在超過70度以上的環境,因此,防範食物中毒的最佳方式為烹煮食物到
熟透,特別是隔夜菜一定要加熱至70度以上,並盡快食用完畢,以免細菌滋生。平時購買的生鮮食材或生食,若要預防飲食誤觸食物中毒的地雷還有以下方式:
一、盡量不吃生鮮或未經徹底加熱的魚或海鮮,肉類也要高溫消毒才能食用,盡量少吃生菜,處理生鮮產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須清洗消毒後才可再使用,生熟食物的砧板和刀具也必需分開使用。
二、購買食物要注意新鮮度,盡量選擇有完整包裝及標示的食材,以便檢查其製造日期和有效期限,如買盒裝豆腐比傳統豆腐安全,傳統豆腐若發現黏手或出現酸味就不能吃,破損蛋很可能已被細菌污染,不可食用。
三、購買肉類食材,回家後應立刻分切冷凍,由於部分保鮮盒會阻礙溫度下降,因此,最好先去除肉類外包裝後以鐵盤放入冷凍庫,等肉結凍後再放入保鮮盒保存,總之能讓生肉愈快降溫愈好,太多的包裝只會妨礙冷凍的速度及功能。
外食族尤其應慎選攤販或餐廳,如果沒有冷藏設備或地面、工作檯、洗手間等環境髒亂,代表這個商家不重視衛生,又如或工作人員手指受傷,就可能讓接觸過的食物滋生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下肚可能引發腸胃炎等症狀。平時在選購生鮮食材或冷食時,若能選擇商譽良好的商家、選購通過衛生檢驗的安全肉品,不管在外用餐或買回家的食材都要注意衛生清潔,就可減低誤食大量細菌、病菌的機率,吃得安心又健康。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華南銀行:三箭助攻台商回台投資華南銀行響應政府「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政策,推出200億元優惠專案貸款、設置分行單一服務窗口及... | 人壽保險 全台1千位村里長 出事沒保險?在「村里長傷害險500萬」這項新規上路之前,內政部已搶先在2016年完成「全國村里長團體傷害保險」招... | 健康醫療百科 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武肺 死亡率超過1成!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超過300萬人確診、奪走20萬條人命,最可怕的是疫情還在繼續漫延,且病毒還在變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