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難解的電磁波罹癌爭議
文/魏妤庭 | 2012.01.01 (月刊)

現代人過著大量依賴各種電器的生活,不論是電燈、電磁爐、微波爐,甚至是智慧型手機、無線上網等等,這些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工具,都必須依靠電力才能維持其功能。多數人都知道只要有電壓存在就會產生電磁波,只是電磁波到底是什麼?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電磁波無所不在

電磁波是一種電磁能量,可以透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傳送,分為低頻與高頻,頻率越高,破壞力越強。高頻電磁波又稱為游離性輻射,當這種輻射照射到人體時,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對人體造成傷害,並有致癌的可能。比如原子彈就是在爆炸瞬間釋放出大量輻射,破壞生物體的分子或原子結構,而導致細胞病變罹癌。

此外,一般常使用的手機、電磁爐、微波爐等等,皆屬於低頻電磁波,稱為非游離性輻射。

有科學研究指出,游離性輻射已經過科學證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對於非游離性輻射,也就是俗稱的電磁波所產生的熱效應,是否對人體有害仍有爭議。

有害?無害? 電磁波爭議大

二○一一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首度將低頻電磁波列為可能致癌因子;同年十月,丹麥「癌症流行病學所」則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內容是針對三十五萬八千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使用行動電話超過十三年的成年人進行罹患腦癌比率的研究結果。報告指出,經過十八年的追蹤之後,發現長期使用手機者罹患腦癌的機率並未高於沒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

從國外研究看來,電磁波對人體是否有害至今仍有許多爭議,而國內專家對於電磁波的安全性又有什麼看法?

電磁波建議值 僅適用短期暴露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會長陳椒華認為,電磁波本身是種能量,如果長期暴露在電磁波下,可能使細胞正常功能改變而產生病變,增加罹癌的機率。她說,許多電器都會產生電磁波,像是手機、無線網路分享器、基地台、微波爐、吹風機等等。尤其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或無線網路,就像拿一台小型微波爐持續照射身體,對健康造成的危害顯而易見。

此外,陳椒華指出,衛生署公布的電磁波環境建議值僅限於短時間暴露。經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已證實,電磁波建議值在長時間暴露的情況下並不適用。

陳椒華說,手機業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及台灣電力公司均未提醒民眾長時間暴露在電磁波下可能會有的風險,猶如讓民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進摻有塑化劑的食品,對身體產生慢性危害。她認為,環保團體應極力推動修法,督促政府為人民的健康把關。

熱效應是否有害?科學尚未定論

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發言人及現任國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研究所教授李大嵩則認為,應該以科學的角度,討論不同電磁波所產生的效應。如非游離輻射所產生的熱效應對人體是否有害尚無定論,以科學原理推論,人是恆溫動物,有自動調節溫度的能力,即使因熱效應產生體內溫度變化,造成的影響應該不大。

但是,像高壓電的極低頻電磁場已被WHO認定為2B級致癌因子,其原理就與非游離輻射不同。高壓電會干擾人體神經系統運作,有人認為這種干擾會影響人體健康而導致罹患白血病,特別是兒童白血病。

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則表示,醫學上僅能從統計數據看出極低頻電磁波與疾病間的相關趨勢,但無法證實極低頻電磁波是造成兒童白血病的原因。

王崇義認為,每種電器與高壓電產生的電磁波不同,難以進行罹癌研究統計。但手機和家庭電器所產生的電磁波能量很低且非長期暴露,應不至於產生罹癌風險。

此外,常見的電磁波爭議除了高壓電、手機之外,電信業者架設的基地台和無線網路產生的電磁波也被質疑會危害人體。

李大嵩說,NCC是根據環保署的建議值制定電磁波相關法規,而建議值標準來自WHO,截至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明確資料顯示基地台及無線網路的電磁波對人體有害。不過他不否認過量電磁輻射可能產生的危害。因此用耳機取代手持話筒,或使用簡訊減少通話頻率,仍是較為保險的作法。而無線網路基地台距離人體較遠,且屬於熱效應,對人體的影響不如手機長期近距離接觸大。

認識電磁波 避免無謂恐懼

一九八七年X光剛被人類發現時,使用上並未加以規範,甚至還有鞋店將X光機放在店門口,供客人免費使用,成為一種吸引民眾消費的噱頭。直到數十年後X光對人體會產生危害的事實才被發現,並開始禁止民眾任意使用,這件事情說明了無知會使民眾處於危險而不自覺。

透過對電磁波的認識與瞭解,能夠讓民眾獲得更多資訊以保護自身健康,避免在無知的情況下受到損害,同時也能免於無謂的恐懼。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年度最有創意保單
保險業能透過專業看見市場未來趨勢,提供消費者最具創新及前瞻性的保險商品。一起來看看設計出獲得2023...
市場訊息
康健人壽:攜手產官學界 超前部署打造健康高齡環境
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超越總人口數的兩成,老化無可避免,但如何才可以維...
市場動態
<電視座談預告> 帶領組織 是怎young?
年輕人的「人脈」不如中年人,也不容易創造高額保單,如何一點一滴聚沙成塔,創造新契約保費?現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