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磁振造影(MRI)是現今醫院常見用於檢測心血管、腫瘤、胸腹部器官疾病的儀器,患者在檢查時需要躺在狹小的艙室內四十分~一小時,且肢體不能活動,對許多病重的患者來說,光是躺著不動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美國矽谷一間新創公司Subtle Medical,運用AI讓MRI檢查時間縮短四分之三,顯影劑的劑量也只要原來的十分之一,大幅提升效率。
而Google旗下的科技公司DeepMind與醫院合作,正研究一套用以檢測眼疾的AI技術,可掃描超過五十種眼疾並做出正確的轉診決定,準確度高達九十四%,研究團隊計劃在二○一九年進一步做臨床試驗。
健康、長生、甚至是「起死人,肉白骨」,是人類的宏大願望,這股信念推動醫療科技進步,強化檢測儀器讓疾病診斷更精確、基因檢測有助於癌症治療、微創手術隨著影像定位清晰、器材精密,對人體傷害更小……,醫療科技彷彿老天為人類打開一道陽光燦爛的窗。
影響1 | 手術大事化小 絕症消失地表
身為醫療第一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江碩儒觀察,目前醫療趨勢是「外科內科化、內科外科化」,外科從過去的大手術愈做愈小,有時只要做門診手術,根本不用住院;而內科從前的觀念是吃藥治療,現在不如動個手術把血管打通或是電燒一勞永逸。以心臟治療為例,世界上最早一支裝入心臟的支架出現在一九八○年代,在此之前沒人想過狹窄的血管可以靠一根小小鐵架疏通,「這二十年來器官移植也進步很多,換心臟、換腎臟後又可以展開新的人生,」許多絕症已慢慢消失地表。
影響2 | 醫病關係改變 病患不只點頭
科技不只帶來物質改變,醫病關係也有了不同,過去醫師的話如同聖旨,患者只顧點頭就是;現在民眾得到的知識很多,會自己先多方查詢再來請教醫師,甚至病人、親屬會一起加入溝通病情的行列。不過,「溝通」並非全屬良性,有時患者耳朵硬不聽醫者仁心苦勸、有時醫師專業被挑戰逐漸失去耐心,甚至醫療消費主義(Medical consumerism)興起,患者花錢看醫生好像大爺,讓觀念傳統的醫師面臨很大衝擊。
影響3 | 搭配穿戴裝置 追蹤患者健康
市面上許多穿戴裝置已經可以記錄心率、血壓、運動步數等資料,在台灣壽險業也曾引起旋風,雖然穿戴裝置無法完全取代專業醫療檢測,收集的數據仍具參考價值。最新的Apple Watch搭載陀螺儀和加速感測器,對六十五歲以上的使用者預設開啟「跌倒監測」功能,當使用者摔倒後,手錶會顯示「SOS緊急服務」、「我跌倒了,但無大礙」等指示,若使用者遲遲沒有回應,手錶會自動撥打緊急服務電話或通知緊急聯絡人,對有隱疾的患者或長輩來說相當有吸引力。
影響4 | 電子病歷傳輸 外流、竄改疑慮
病歷屬於特種個資,患者需填寫個資同意書,醫院才能使用、跨院傳輸病歷。其實健保卡也有密碼功能,只要本人設密碼,醫護人員即使將健保卡插入讀卡機,也需要輸入密碼才能讀取內容。
不過,患者往來各個醫療院所,醫院相互傳輸資料,減少紙本變得更環保,但衍生出檔案拷貝、外流的疑慮,「電子檔可以相互傳輸或竄改,不小心外流該怎麼辦?」江碩儒坦言,電子檔案保護比過去紙本歸檔的方式更困難。
延伸閱讀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戰略獨立 相互扶持 新世代的保險創業平台在保險業,「適才適用」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
如何在既有的制度下,激發員工的創意潛能... | 市場訊息 強颱莫蘭蒂關懷專區
台灣人壽:成立緊急應變關懷小組 啟動風災六大緊急應變服務
元大人壽:莫蘭... | 市場訊息 富邦證券:AI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大 為未來不可忽視的產業根據美國最新報告指出,過去對於疾病治療多採用一體適用的暢銷藥模式,在研究後發現藥效的無效比例高於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