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永遠的主持一姐張小燕,早年曾採訪過台灣重量級企業家,兩人初次相遇,企業家禮貌性地向小燕姐請教一張名片,原來這位企業家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不識在演藝界名滿天下的張小燕。
小燕姐日後憶起這段往事,不改其爽朗、燦爛的豪氣:當時我太驚訝了!因為我沒有名片,「我自已就是名片」,我以為台灣無人不認識我,沒想到他不看電視……(大笑)。
無論事業多麼輝煌,相信台灣沒幾個人有小燕姐這樣的自信,毫不在意頭銜,敢用「自己」當「名片」。
綜藝大哥大張菲也曾在節目主持群中被吃豆腐,某次節目進行到一半,資深助理主持人不知因何緣故站在主持群正中間,他突然開起玩笑「現在是以我為中心」,沒想到菲哥一點也不介意地說「我站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他的機智及氣度,讓幾位小老弟心悅誠服。誰才是綜藝大哥大?沒有人敢質疑這個答案。
在老三台的年代,藝人容易打開知名度,然而,時間這把殺豬刀,不只在人的容顏無情地留下痕跡,過去所熟悉的、擅長的、賴以為生的、引以自豪的,現在通通不管用。大家琅琅上口的流行歌曲、喜愛的藝人、談論的話題、追的劇,都不一樣,再難找到共同記憶,只剩似曾相識的感覺。
好多日常生活慣用的物品,連品牌都講不出來,再次購買的時候,走進實體店面、看到包裝,才突然被喚起記憶「啊!就是這個。」其實,就算買錯了也無傷大雅,因為替代品實在太多,在無差異的前提下,「價格」成了唯一戰場。
沒有知名度就沒有關鍵字 很難被搜尋
在電子商務決勝的年代,沒有「知名度」就沒有「關鍵字」,要被搜尋到的機會微乎其微,很快就會被時間洪流淹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知名度的最高境界,在登頂之前,哪些因素會讓自己往上爬?或走下坡?
知名度是一家公司的產品進入消費者購買清單的門票,1994年《現代保險雜誌》開始執行「最佳壽險公司排名調查」就將知名度列為調查項目之一。訪談對象為20歲以上民眾,為求公正客觀,特地排除本身是保險從業人員或有家人從事保險工作者,本回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501份。
本調查執行期間,台灣共有22家壽險公司,問卷以隨機排序列示所有保險公司名稱,採面對面訪談方式讓受訪者勾選「聽過」的公司。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位受訪者聽過10家公司,其中有1.5家為負面的知名度,知名度最高的前5家公司都有超過1千名受訪者勾選,除富邦外,其他4家的負面知名度都在1成以上。知名度較低的公司大多規模較小、業務員人數較少或僅有銀行通路、成立歷史較短,但相對的負評也較少,正評比例多在9成以上。
22家壽險公司的知名度介於10.3%~89.9%之間,負面知名度則在1.1%~30.7%之間。
認識保險公司 近7成靠親友 4成1看網路
本次調查顯示,不論正面或負面的知名度,受訪者的資訊來源,除了親友和包含金融機構、電銷人員等在內的壽險業務員之外,主要為各種電子或平面媒體。在人對人的傳播方面,仍以「親友」的傳播力最強,有高達近7成的受訪者是透過親友口耳相傳知道這些公司的,其次是透過電視,有5成5,較上一年度前進一名;壽險業務員以52.4%成為知名度來源的第3名。
2017年第3季台灣登錄的壽險業務員共36.9萬人,以2,349萬人口推算,平均每63人就有一位壽險業務員,若以本調查鎖定的20歲以上人口1,889萬人推算,則平均每51人就有一人從事壽險業務。以這麼高的密度來看,任何一位受訪者大概都不可能沒有業務員朋友或親戚,台灣登錄的業務員人數超過萬人的壽險公司共有7家,除中國人壽外,其他6家全是知名度排名前7大的公司,顯示龐大且活動力強的業務員部隊,在提高知名度方面占有很大優勢。
電視仍是所有媒體影響力最大的媒介,其後依序為網路、雜誌,隨著手機與網路快速普及,網路這2年的勾選率年年墊高,今年勾選率衝破4成,較去年增加5個百分點。另一個看似傳播力很強的社群網站,因為難以長期維持粉絲熱情,今年勾選率從1成3掉到8.7%,影響力年年敗退。(詳圖一)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入冬最強寒流造成養殖漁業災損 富邦產險已即時全數完成理賠入冬首波寒流發威,富邦產險持續監控氣溫變化,1月31日清晨確認台南、嘉義地區分別傳出養殖漁業發生災損... | 市場訊息 國健署:避免國人健康的慢性隱形殺手 3個習慣預防高血脂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 | 財經時勢 風險太大 金管會拉高保險匯率係數逾5成8月壽險業增提55億元的外匯變動準備金,因此單月匯兌成本就拉高到165億元,已連續17個月出現匯兌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