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天旋地轉又嘔吐 原來是眩暈症作祟!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2017.04.06 (新聞)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頭暈的經驗,尤其暈車、暈船,皆使人感到不適。但是,如果動不動就頭暈,覺得四周景物都在旋轉,且臉色蒼白、噁心嘔吐,嚴重時甚至無法起身站立,恐怕是罹患了眩暈症。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幸美表示,眩暈症可歸類為耳朵性眩暈,血液循環或腦部腫瘤問題所引起的中樞性暈眩,以及頸部脊椎神經及肌肉損傷造成痙攣現象,經由神經傳達至腦部而造成的眩暈。此外,恐慌或焦慮等情緒心因性因素,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未進食導致低血糖,姿勢性低血壓都會引起眩暈。

各種引起暈眩的成因中,又以耳朵性眩暈最為常見,尤其是耳石脫落症,吳幸美表示,頭部外傷、老化、曾動過耳朵手術等都可能造成耳石脫落,這類患者在突然轉變姿勢時,會暈得特別厲害,主要是因為耳石脫落會影響淋巴液流動,提供平衡神經不正確的刺激資訊,誘發眩暈現象。

吳幸美表示,65歲以上的人有3分之1經歷過眩暈,造成的主因是由於年齡漸長,各器官漸漸退化,特別是內耳退化容易導致眩暈的現象。除年齡外,高血壓、高血脂,或心律不整、長期服用抗生素或含耳毒性的藥物,以及因季節或溫度變化影響內耳的內淋巴液容積膨脹,或是內耳積水,都可能引起眩暈。

究竟如何治療眩暈症?吳幸美解釋,通常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除非病患的聽力狀況嚴重受損,例如內耳積水導致聽力每況愈下,眩暈發作頻率嚴重,才會進行內耳減壓等手術。她強調,手術屬於破壞性治療,需住院4天左右,術後會有2~3天處於眩暈狀態無法行動。因此復健治療也很重要,特別是老年人若有前庭神經發炎病史,復健時間更長達3~6個月,復健期間應多做眼球、關節運動,使神經敏感度恢復得更好,以補償耳朵聽力功能的喪失。

眩暈症難以預防,且會不斷復發,目前只能透過藥物控制發作頻率及減輕發作程度,無法做到終生不復發。吳幸美提醒,除了用藥控制病情之外,保持正常作息、清淡飲食,並限制鹽分攝取,以及規律運動,都能幫助降低發作次數。

精彩全文,詳見281期《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遠雄人壽:利其馬颱風來襲 需要提前準備 遠雄人壽關懷保戶 立即啟動風災服務措施
利其馬颱風逼近台灣,遠雄人壽隨時關心颱風動向,並於颱風警報發布同時,立即啟動風災關懷保戶服務機制,給...
市場訊息
中國信託:臺灣金融業者首例!中國信託取得馬來西亞子行執照
中國信託進軍東協市場又一重大突破!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及旗下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簡稱「中國信託銀...
財經時勢
領隊染疫身亡 有沒有勞保差很大!
【本文重點】一位年僅40多歲的男領隊,因帶團到奧地利與捷克旅遊,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