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主動脈瘤非「腫瘤」 血管退化才是問題!
文/許資旻 |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2016.11.28 (新聞)

主動脈是進行全身血液循環的主幹,更是人體最大動脈,而一旦罹患主動脈瘤,其嚴重性可想而知,不過,大部分人可能都搞錯一件事,主動脈瘤並非腫瘤,也與惡性細胞增生無關,只是血管彈性疲乏、腫大,形狀像瘤而已。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表示,主動脈瘤並非惡性細胞異常增生,而是指主動脈血管壁變薄、導致局部血管永久性膨脹、擴大,通常會較正常血管大2倍以上,外觀如吹氣球般呈囊狀。

也就是說,主動脈瘤其實並非一般人誤解的惡性腫瘤,而是「血管擴大」進而壓迫到周邊器官的症狀。

而只要可能造成血管受傷的行為或疾病,都是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抽菸等,都會使血管壁愈來愈脆弱,逐漸累積動脈瘤風險,此外,血管逐漸退化的60歲以上高齡長者也是好發族群,其中男性罹患機率更高於女性。

主動脈瘤又分為胸主動脈瘤和腹主動脈瘤,其中腹主動脈瘤較為常見,姜智耀表示,胸主動脈瘤會壓迫周圍臟器,引發劇烈胸痛,更會因壓迫氣管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或吞嚥困難等症狀。至於腹主動脈瘤則因瘤體膨大在腎動脈出口下方,若壓迫到腰神經,就會導致腹部、腰部或背部疼痛,若動脈瘤破裂,更會造成患者劇烈腹痛、休克。

一旦動脈瘤大於5公分以上,就須積極治療,而以現在的醫療技術,主動脈瘤已經可用「支架」治療,優點是傷口較小、恢復期也快。姜智耀進一步解釋,傳統外科治療成功率雖高達9成,但是必須進行剖腹手術與深度麻醉,切除瘤體後還要重建人工血管,恢復期慢,對高齡患者是一大負擔。

取而代之,主動脈瘤腹膜支架可以在腹股溝處開2個小切口,再透過X光攝影導引,將支架置入精準地定於主動脈內,不僅傷害小、恢復也快,患者很快就能正常進食,約一周內即可出院。




編輯推薦
醫療、健康保險
標靶藥物貴到不敢用,一次給付險不可少
中央健康保險署公布乳癌口服標靶藥「泰嘉錠」(tykerb),將於下(9)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補助每粒...
財經時勢
政院年底前推《農保法》草案 仿效南韓制度
繼立委蘇治芬、陳亭妃後,行政院近日表示,年底前也將提出官方版《農業保險法》草案,內容將仿效南韓的農業...
市場訊息
健保署:健保提升住院整合照護計畫 8月1日起全國109家醫療單位提供服務 床位逾5千床
衛生福利部為提升減輕住院病患家屬之照顧人力及經濟負擔,由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下稱照護司)及中央健康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