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35號公報實施 投資人多空參半!
投顧公司協理/許派一 | 2005.06.01 (月刊)

今(94)年1月1日正式實施並且可以提前適用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5號:「資產減損之會計處理」準則,將使得過去企業虛列資產的手法無所遁形,也讓長期投資虧損的上市櫃公司提早浮出檯面。

35號公報 上市櫃公司的「照妖鏡」?

提前適用35號公報的上市櫃公司中,最受爭議的是中國人壽(以下簡稱中壽)突然在3月28日宣布認列資產減損37.93億元,並增資30億元。由於事前融券放空激增,利空造成股價連續3天重挫,外界質疑中壽提早適用35號公報,刻意浮現鉅額虧損,恐有內線交易及虧損灌水的嫌疑。

在內線交易部份,主要是中壽在宣布利空訊息的前兩天,融券共暴增2,848張,而且在宣布重大訊息後的第二個交易日即3月30日,融券大幅回補4,029張,空頭大獲全勝,價差將近兩根停板,難免令市場人士懷疑,是否有內線交易。

過去包括博達、訊碟、皇統、陞技等也發生類似的情況,然而因內線交易的舉證困難,很難從股市信用交易的異常狀況去認定,而且經營階層直接涉嫌的可能性不高,最後通常是不了了之。不過,中壽涉嫌內線交易一案,金管會已在4月19日把相關資料移送檢調單位偵辦。

資產鑑價制度不健全 動手腳容易

在虧損灌水方面,爭議點則在於中壽為因應35號公報提列資產減損的金額龐大,其中不動產減損就高達35.47億元,佔總減損金額的93.5%,主要與其關係企業捷和建設所蓋的水蓮山莊需認列資產減損有密切關係。在認列資產損失後,造成中壽每股虧損超過4元。壽險公司雖然土地資產部位大,不過由於取得年代久遠,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在資產重估後不致產生太大的減損,甚至在土增稅減半與長期持有土地資產減稅政策下,甚至於還有回沖利益。由於其它上市的壽險公司適用35號公報後最多也只認列6.7億元的減損,中壽的大手筆恰好與其他壽險公司的低調形成強烈的對比,難免啟人疑竇。

不過,35號公報適用的資產項目,其價值的評定均屬專業範疇,由於我國目前的資產鑑價制度尚未健全,加上專業鑑價人員嚴重不足,造成許多有形與無形資產價值評定工作進行困難,使得實質減損可能無法適切的被評估。因此,中壽有沒有必要大幅認列水蓮山莊土地重估虧損,乃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可是中壽在提列大筆資產減損金額的同時,卻又辦理現金增資,就有瓜田李下之嫌。因為大股東若刻意提列大筆資產減損金額,造成股價重挫,此時辦理現金增資,即使價格較低,大多數小股東也會棄權;如此一來,增資股就落入特定人手中,持股比率相對上升。由於先前提列大筆資產減損金額的實際損失若不像提列減損金額大,未來損失回沖將有利股價回升,於是大股東將成為最大受益人。

之後中壽為了平息「獨厚大股東」的爭議,日前大動作變更現金增資募集方式改由公募為主,但隨即又引起外界諸多揣測,例如,開發金控三合一破局,使得辜仲   無法順利拿回資金以認購現金增資,所以才會將現增募款方式改變等傳言四起,其實無論增資方式如何變更,都只是換湯不換藥,因為最後還是大股東認購。

長期投資項目虧損 將無所遁形

中壽的問題是35號公報的意外插曲。至於35號公報實施,除了讓上市櫃公司可能產生資產及商譽的減損外,權益法投資項目,則是最有可能影響報表損益的項目。

一般來說,採取權益法認列的長期投資往往是上市櫃公司運用各種方法隱藏的重要項目,尤其是出現虧損的投資,為免影響當期損益,短投就變成長投,將虧損隱藏起來。一旦適用35號公報,若長期投資的資產品質不佳,帳面所提的未實現跌價損失將提早在報表上顯現,影響層面深遠。

實施35號公報 健全資本市場

有關35號公報實施對投資人的影響,企業界、投資機構及會計師們都有不同的解讀;就財務面而言,35號公報雖然會造成淨值或獲利減少,然而減損部份並不會造成現金的流出。就營運面來看,資產減損並不會對公司的生產及營運產生重大的改變,所以35號公報的衝擊應屬短期效應。

再加上35號公報與國際接軌,有助於讓企業營運更具透明度,公司以往隱藏於資產負債表的潛在損失,可以獲得釐清。還有,適用35號公報,企業必須重估資產價值,亦有助於公司將焦點放在投資報酬率並且對於轉投資更有規劃以提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公司價值也可以用更合理方式去評估,對於投資者權益保障、健全資本市場方面應屬利多。

35號公報衝擊股價 只有利空

可是根據35號公報規定,只要企業財報上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閒置資產、依權益法認列損益的長期投資、商譽等會計科目均受規範,只要帳面價值高過「可回收金額」者,就必須提列資產減損;換句話說,35號公報只規範資產減損的部分,只有資產減損才要入帳,資產增值並不在規範中,上市公司如果要將資產重估的增值入帳,就須自行申請重估,和35號公報沒有關係。

所以在今年第一季財報只有提列損失的部分,不可能有損失回轉的利益。此外,35號公報中對於「商譽」價值的認定,也是企業財報中可能暗藏的減損項目。雖然35號公報在資產評價上留有轉圜的空間,但只要財報上掛有商譽的帳目,就一定得依照公報的精神,每年比較帳列金額與可回收金額,如有必要,會一次提列商譽的價值減損,而且一經提列損失,就永遠沒有回轉的機會。由此看來,35號公報對股價的衝擊「只有利空,沒有利多」。

3項檢視投資標的指標 商譽減損機會最高

為因應35號公報的衝擊,建議投資人可以從3個指標檢視投資標的是否有認列資產減損之虞。第一,帳上有認列合併商譽者;第二,長期投資規模龐大且年年虧損者;第三,帳上有大量閒置固定資產者。

在各項評估指標中,以商譽發生減損的機會最高,尤其是在景氣高峰進行購併的公司將首當其衝。例如國巨購併飛利浦台灣廠、日月光購併摩托羅拉新加坡廠及中壢廠、台積電購併德碁及世大、聯電購併聯嘉、聯誠及聯瑞、鴻海購併國碁、芬蘭墨西哥手機零組件廠等案;不過並非有購併的公司均會發生資產減損,因為35號公報是依據美國會計準則精神,所以凡是發行美國存托憑證 (ADR)的企業例如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由於資產價值申報早已經符合35號會計公報標準,所受影響並不大。

此外,金融業也是購併案發生的大本營,因購併而產生的商譽也潛存資產減損的風險,通常只要企業帳上的商譽金額超過股東權益10%或總資產5%時才有發生減損的機率。不過目前就金融業來看,僅友聯產險商譽佔總資產1.7%較高,因此,會發生商譽減損的機率不大。

7號、34號公報 影響威力更勝35號公報

雖然35號公報強制企業實際反應固定及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但這畢竟只是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科目調整而已,並不影響企業實際的現金流量。反觀強制揭露與轉投資公司間關係人交易的第7號會計公報,以及將在明年啟動交易即時入帳、定期評估損益的第34號公報,其威力更甚於35號公報。這2項會計準則將分別對於有心透過轉投資公司製造假交易、做假帳的企業以及持有的債券與證券部位較大的金融業產生衝擊,強力引爆地雷股現形。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台名保經:榮獲保險龍鳳獎殊榮 秉持四大信念 深獲學子肯定
台名保經始終堅持「滿足客戶」、「照顧員工」、「關懷社會」、「維護股東權益」四大信念,為經營保...
健康醫療百科
氣溫驟降 心血管患者保暖8要點
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之新聞也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
市場訊息
保誠人壽:善盡ESG與產品創新 獲獎無數
保誠集團的ESG策略呼應企業宗旨「幫助人們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於2021年獲得MSCI ES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