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最近有媒體報導台灣某一流大學畢業生到國外當苦勞,標題下得聳動,內容也拼湊得很勁爆,因而引起諸多討論,連平常吵政治的談話性節目也加入戰局。
其實類似的報導隨處可見,包括量販店叫賣,月薪二萬五碩士搶飯碗,清潔隊徵人學士碩士都來搶…等,這些現象大多被拿來印證台灣工作難找,而國立大學畢業生到國外當體力工,賺取比在台灣從事技術性工作高的收入,則被解讀為現代年輕人金錢至上,不思上進。
其實台灣人到國外當廚師、幫傭這些媒體所稱的苦勞,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早期移民海外的台灣人當中,就有不少人是自己先離鄉背井到國外做這類差事,等存夠了錢、取得身份才把家人接過去的。因此若要說年輕人到國外打工賺錢等於自甘墮落、向下沉淪,或因為台灣找不到工作只好出走,可能過於武斷,畢竟人各有志,無法簡化到只用單一角度解釋所有的現象。
的確,收入只是選擇工作性質、地點的考量之一,即便把收入做為第一優先考量甚至唯一考量,也無關對錯。但是收入必須依工作表現與經驗累積而漸進成長,因此目前的工作無論薪水高低通常都不會是長期狀況。任何高薪工作都可能因為個人懈怠、無力勝任或行業衰退而成為泡影,低薪工作也大多會因為個人績效而逐漸調高,即使不然,也等同投資自己,養成日後堅強實力。即使有時礙於眼前的收入無法支應生活所需,迫於現實必須另覓較基層或較辛苦但收入較好的工作,雖不得已但未必對未來的「我將再起」沒有幫助。
多元社會需要多角度的觀察與解讀。例如至今還有人不只自己排斥保險業務工作,更對業務員心存偏見。有些高學歷的年輕人從事保險業務工作,甚至被親友取笑,認為高學歷去「拉」保險,白費當初家長的栽培,還有很多人會當面或背地裡說「是找不到工作嗎?」、「保險那麼好賺嗎?」、「想賺錢沒有更好的頭路嗎?」,這些年輕人面對的社會氛圍,可能跟到國外當苦勞的大學生差不多。他們都是社會偏見的受害者。
換個角度想,一個在媒體上或親友間批評別人所選擇的工作者,不論他的工作是甚麼,都未必是被批評者所願意從事的。問問保險業務員想不想當公務員?答案也許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勞動部:《育嬰留停照顧彈性化》新制明(115)年1月1日上路 育嬰以【日】照顧隨【時】行政院長卓榮泰今(4)日主持行政院院會,聽取勞動部報告《育嬰留停照顧彈性化》方案,幫助青壯年勞工彈性... | 財經時勢 水稻險理賠門檻過高 保單不公平!水稻險推出後,產業界人士預估因理賠門檻過高,是不可能實現的保單,農民獲得理賠的機會恐為「0」。對此雲... | 人壽保險 醫師警告:「室內吸菸」比PM2.5更可怕! 防癌險不可少近來空氣汙染加劇,自11月起,「紫爆」這個詞彙幾乎天天見報,代表空氣中PM2.5的濃度達到最危險的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