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為甚麼這些工作不能做?
文/方雪俐 | 2012.10.01 (月刊)

最近有媒體報導台灣某一流大學畢業生到國外當苦勞,標題下得聳動,內容也拼湊得很勁爆,因而引起諸多討論,連平常吵政治的談話性節目也加入戰局。

其實類似的報導隨處可見,包括量販店叫賣,月薪二萬五碩士搶飯碗,清潔隊徵人學士碩士都來搶…等,這些現象大多被拿來印證台灣工作難找,而國立大學畢業生到國外當體力工,賺取比在台灣從事技術性工作高的收入,則被解讀為現代年輕人金錢至上,不思上進。

其實台灣人到國外當廚師、幫傭這些媒體所稱的苦勞,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早期移民海外的台灣人當中,就有不少人是自己先離鄉背井到國外做這類差事,等存夠了錢、取得身份才把家人接過去的。因此若要說年輕人到國外打工賺錢等於自甘墮落、向下沉淪,或因為台灣找不到工作只好出走,可能過於武斷,畢竟人各有志,無法簡化到只用單一角度解釋所有的現象。

的確,收入只是選擇工作性質、地點的考量之一,即便把收入做為第一優先考量甚至唯一考量,也無關對錯。但是收入必須依工作表現與經驗累積而漸進成長,因此目前的工作無論薪水高低通常都不會是長期狀況。任何高薪工作都可能因為個人懈怠、無力勝任或行業衰退而成為泡影,低薪工作也大多會因為個人績效而逐漸調高,即使不然,也等同投資自己,養成日後堅強實力。即使有時礙於眼前的收入無法支應生活所需,迫於現實必須另覓較基層或較辛苦但收入較好的工作,雖不得已但未必對未來的「我將再起」沒有幫助。

多元社會需要多角度的觀察與解讀。例如至今還有人不只自己排斥保險業務工作,更對業務員心存偏見。有些高學歷的年輕人從事保險業務工作,甚至被親友取笑,認為高學歷去「拉」保險,白費當初家長的栽培,還有很多人會當面或背地裡說「是找不到工作嗎?」、「保險那麼好賺嗎?」、「想賺錢沒有更好的頭路嗎?」,這些年輕人面對的社會氛圍,可能跟到國外當苦勞的大學生差不多。他們都是社會偏見的受害者。

換個角度想,一個在媒體上或親友間批評別人所選擇的工作者,不論他的工作是甚麼,都未必是被批評者所願意從事的。問問保險業務員想不想當公務員?答案也許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騎單車攻武嶺暴斃 法官判保險公司免賠
前(2014)年台北市一名于姓男子騎單車上合歡山武嶺時,於途中意外暴斃,急救無效過世,家屬向3家保險...
財經時勢
【星座、血型壽險購買行為】金牛愛業務通路 A型再保意願高
  明天要跟鉅琳企業的王董碰面,不知道他對最近年金改革的議題有什麼看法?會不會考慮幫...
投資理財
一個動作 省下2千萬遺產稅
台灣社會傳統上「重男輕女」,父母多將財產遺留給兒子,而非女兒;而夫妻財產則多歸丈夫名下,導致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