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腹部腫脹,食量變小 當心腸胃道間質瘤
文/鄭慧菁 | 2014.08.01 (月刊)

阿哲近半年時常感到下腹部疼痛,以為只是單純腸胃不適,近來症狀卻愈來愈頻繁,到醫院詳細檢查,確診罹患腸胃道間質瘤,醫師告知腫瘤生長在胃部,而且直徑已大於10公分。

許多人曾有胃痛經驗,然而長期胃痛、且治療後始終沒好轉,當心可能罹腸胃道間質瘤。

腸胃道間質瘤的名號並不像胃癌那麼響亮,主要是因為這類腫瘤早期被歸類為肉瘤或平滑肌瘤,直到近十五年才被證實是一種新型態癌症。

過去腸胃道間質瘤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相當高,標靶藥出現後已大幅改善。健保署通過高復發風險的腸胃道間質瘤患者,如確診時已轉移或已復發過,則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可延長至三年,降低復發風險。

從肌肉層生長,五十%發生在胃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巫宏博表示,腸胃道是由黏膜、肌肉與漿膜組成,民眾常聽到的胃癌、腸癌等,通常發生在最上層會接觸到食物或食糜的黏膜組織,也就是上皮細胞發生病變。而腸胃道間質瘤是位於第二層的平滑肌組織,也就是生長在肌肉層,因此較不容易被發現。

腸胃道間質瘤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十~二十,一年約新增一百名個案,屬消化系統的罕見癌症。有五十%的機率生長在胃部、小腸三十五%、大腸七%,另有八%的機率發生在食道,男女發生的比例約1.2比1。

因為好發於胃部,常被患者誤以為是胃癌,症狀也與胃癌相似,但分期方式與胃癌有很大差異。

由於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是指上皮細胞癌最早期癌症,因此腸胃道間質瘤不會有原位癌。至於腫瘤分期與腫瘤大小、發生位置及分化惡性程度有直接關係。小於二公分的腸胃道間質瘤,細胞分裂較慢,手術切除後復發率低,惡性度也低;腫瘤愈大,復發與轉移機率愈高,惡性度也愈高。

此外,同樣是第二期腸胃道間質瘤,生長在胃部或小腸的大小及惡性度並不相同。巫宏博指出,小腸的預後比胃差,腫瘤大於五公分就屬第二期,胃部則是大於十公分且低惡性或小於五公分但高惡性,就屬第二期。

惡性度以TNMICD code判定

至於確診為腸胃道間質瘤,是否符合癌症險的理賠定義?台灣人壽理賠部資深經理林士聘指出,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有初次罹患「低侵襲性癌症」、「侵襲性癌症」保險金,一般而言,低侵襲癌症保險金大約是保額的十分之一。

由於腸胃道間質瘤的侵襲性與一般癌症認定不同,因此必須以病理切片報告、腫瘤大小、侵犯淋巴結與否、是否轉移,參酌TNM腫瘤分期及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 code)一起判別惡性程度,如TNM分期法或ICD code呈現轉移,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就會給付「初次罹癌保險金」。

年逾四十,胃間質瘤高危險群

腸胃道間質瘤的發生年齡超過八成在四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發生率占不到十%,巫宏博表示,該癌症的致病原因並不清楚,一般認為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由於腸胃道間質瘤生長在肌肉層,初期無明顯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腸胃道出血、腹痛或是發燒、排便習慣改變等情形,甚至摸到腹內腫塊,此時可能已達二期以上並出現轉移。

腫瘤大於十公分食量變小

巫宏博表示,生長在胃部的腸胃道間質瘤若大於十公分,除外觀上明顯腹脹,也因腫瘤占據胃部空間使患者出現食量縮小,容易吃飽的情形。

治療腸胃道間質瘤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如果腫瘤太大,則會先進行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

由於化療與放療對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成效均不理想,巫宏博指出,為避免復發或是發生轉移,不管腫瘤是長在胃、腸或其他部位,只要大於二公分,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之後每隔三~六個月需定期回診接受影像檢查追蹤。如果手術切除部位是胃部,術後會有暫時性消化不良問題,宜從液體食物開始進食,再來是軟質食物,最後才是正常的固體食物。

腸胃道間質瘤一旦復發或移轉,則需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利克(Imatinib)與紓癌特(Sutent)兩種,其中基利克是第一線用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等血球下降,恐使用藥患者出現抵抗力較弱、易感染的狀況。

紓癌特是第二線標準用藥,可對六十五%以上的病人發揮療效,只有極少數病人有高血壓、拉肚子與白血球下降問題。目前這兩種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病人經濟上的負擔。

癌症治療費,保險可分攤

早期的腸胃道間質瘤不像一般胃腸道癌症可能會有糞便潛血反應,或是特殊的癌症指標可以檢測,甚至如果腫瘤不夠突出,一般內視鏡也不容易檢出,最精準的檢查方法是照胃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

巫宏博表示,如果能在腫瘤小於二公分時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九十一%,但若已出現遠端轉移,生命可能只剩三~六個月。

治療腸胃道間質瘤最怕復發,健保第二線用藥紓癌特僅針對高復發率的患者給付,若想提早使用只能自費。巫宏博指出,紓癌特膠囊的服用方式為早晚一次,每次兩顆,療程為四個月。以一顆五千元計算,一個療程就要花費二百四十萬元(5,000元×2顆×2次×30天×4個月=240萬元),若非財力雄厚,可能會拖垮家中經濟。

想透過商業保險分散治療費用,林士聘建議應同時規劃至少二千元的住院日額型醫療險,搭配實支實付醫療險及終身型防癌險,至於標靶用藥,可透過一次給付型防癌險或重大疾病險減輕龐大的藥費負擔。三十歲男性,大約年繳三萬多元,就能獲得完整的癌症醫療保障。做好完善保險規劃,才能分擔癌症住院、手術、放化療及標靶用藥等龐大醫療支出。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副董事長由邱德成出任
新光人壽8日召開董事會,會中推舉董事邱德成為副董事長。 邱德成副董事長曾任台灣人壽監察人、副董...
市場訊息
明台產險:「612」歷史上最常發生致災性強降雨的一天 提醒民眾加保颱風洪水險
今年的梅雨季從五月中就開始,且致災性豪雨才下半小時就造成許多地區淹水,彰化花壇彰員路段傳出半小時傾盆...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公益籃球營走入偏鄉 鼓勵孩子勇敢追夢
FUBON CARES 2016富邦人壽公益籃球營嘉義場23日下午在大同技術學院熱鬧開訓,富邦勇士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