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頭痛」不只是很多人的口頭禪,更是許多人的切身問題。有人經常頭痛,但不喜歡看醫生,習慣吃一顆頭痛藥來解決;或著,有些人喜歡自己當醫生,在疲累尤其覺得肩頸酸痛或緊繃時,選擇按摩、刮痧或拔罐來消除不適感,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問題。
為了帶給民眾正確的頭頸部保健觀念,向來最關心國人健康和保險大計的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主持人黃秀玲教授,特別專訪今(98)年7月從署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轉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的李飛鵬教授,請他來談談頸部的相關疾病,以及各種症狀後面可能潛藏的疾病。
另外也分享他個人從學醫、行醫到教學的心路歷程。
病人的頭痛問題 就是醫師的頭痛問題
李飛鵬是耳鼻喉科權威醫師,專精頭頸部及食道咽喉學等。他談到,頭痛的成因眾多且複雜,一般人遇到困難或困擾,喜歡用「頭痛」來形容,就是因為對事情過度擔心,受到心理壓力影響,可能幾天都睡不好,造成肌肉、脖子僵硬或全身痠痛而引起頭痛。
感到頭痛時,李飛鵬呼籲一定要透過專業醫師找出真正的成因,如果用推拿、按摩來消除痠痛,容易因患部本身有物理性病變,如椎尖盤突出或椎尖盤狹窄,壓迫到神經根而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傷害。
除了壓力引起的頭痛,其他包括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或者骨科出現問題都會影響頭痛;例如青光眼、鼻竇炎等看似不相關的症狀,都可能是頭痛的成因。所以,他在受訪時便語帶詼諧的表示,頭痛也是個令醫師頭痛的問題。
成人頸部腫瘤38定則
腫瘤是發生在頭頸部最嚴重的症狀。李飛鵬指出,發生在大人身上的頸部腫瘤有38定則,8成是惡性、8成是轉移癌、8成是耳鼻喉科轉出,多發生在下巴骨及鎖骨間,摸起來約2~3公分大小的圓型硬塊。因此當摸到頸部腫塊,千萬不要輕忽。
李飛鵬分析各種頭頸部癌症的好發族群,受到生活習慣或基因的影響,鼻咽癌好發在中國沿海,如廣東人身上;而口腔癌、下咽癌及食道癌,則好發在喝酒、吃檳榔的族群身上;有抽菸習慣的人容易發生喉癌,另外,大陸東北婦女因使用煤氣煮飯,也是得到喉癌的高危險群。
李飛鵬說,引起頭痛症狀的頭頸部腫瘤以鼻咽癌較常見,其他如中耳炎膽脂瘤也會引起頭痛。因為頭頸部腫瘤多為轉移癌,所以發現時不要冒然切除,應找耳鼻喉科診斷發生轉出的部位,才能縮短時間,掌握治療先機。李飛鵬說,不只頭頸部腫瘤,其他任何部位的癌症,都是愈早期診斷愈好。
鼻塞原因很多 不要習以為常
除腫瘤外,鼻子或鼻竇疾病也會引起頭痛,其中又以急性鼻竇炎最為常見,而鼻竇炎也是引起鼻塞的主因。
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習慣性蹭鼻子,李飛鵬說,這種鼻塞現象最常是由鼻竇炎引起,例如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彎曲,或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鼻肉肥腫;下鼻胛肥腫也是一種過敏性肥厚性鼻炎常見的症狀。另外,鼻內長息肉,鼻部或鼻咽腫瘤也會造成鼻塞。
李飛鵬提醒,不要因為自己清一清就沒事而不去看醫生,鼻塞可能會伴隨打呼或呼吸中止症等,造成睡眠品質不良而影響白天精神;長期鼻塞,或伴隨鼻血、鼻涕裡有血絲可能是鼻咽癌的前兆,應該立即尋求醫師診治。
習慣性咳嗽、聲音沙啞 大多有原因
頭頸部的小毛病很多,咳嗽、喉嚨痛、喉嚨沙啞、耳鳴、重聽、聽力減退等,都是經常發生的問題。李飛鵬表示,習慣性咳嗽可能是由鼻竇炎造成鼻涕倒流所引起,如果是急性鼻竇炎,用藥物或局部治療就可以改善,但慢性鼻竇炎若用藥物沒有辦法治癒,就得開刀根除。
如果是喉嚨沙啞,大多是過度使用的結果,例如聲帶腫大、急性發炎、聲帶長繭、結節或息肉,都是因為話講太多所造成。
其他比較嚴重的狀況,例如有抽菸習慣的長者,若聲音沙啞超過2、3週,就要懷疑是不是有喉癌的可能性。
耳鳴 重聽 不要自己默默忍受
耳鳴、重聽、聽力減退的原因,可能是由中耳腔、外耳或是內耳所造成。年長者的重聽現象,可能是中耳炎或耳膜破裂所造成,較嚴重者可能是聽神經長瘤;最好到耳鼻喉科做耳鏡及聽力檢查,找出引起耳鳴或重聽的原因,才能做正確治療。
至於聽力降低的治療,如果是傳導性的,像中耳炎、耳膜破掉引起或聽小骨缺損、耳硬化、聽小骨硬化都可以開刀整治,如果是老化,不用手術也可以配助聽器,完全聽不到則可以用電子植入、人工治療來改善。
頭暈問題可小可大 看醫生找原因
頭暈是頭部的另一個問題,從暈眩持續的時間、發作次數又分成中樞性及周圍性。李飛鵬指出,眩暈跟一般頭昏最大的差別,在於發作時讓人感到「天旋地轉」,像小腦長瘤、腦幹聽神經長瘤、腦幹中風出血、主動脈栓塞等,都是屬於中樞性的頭暈狀況。
而良性、陣發性的頭暈狀況,是屬於耳鼻喉科治療的範圍,像梅尼爾氏病、內耳積水、前庭神經炎或耳石脫落等,暈幾秒鐘就好了,會重覆發作。就診時醫師會安排照X光,做聽力或眩暈檢查來區別是屬於腦神經或耳鼻喉科的範圍,再針對不同的病情給予治療。
老了不想進加護病房 現在就去運動
頸部以上的「體積」不大,但「份量」可不小!如何照顧頸部以上的健康?李飛鵬說,頸部痠痛跟長期維持僵硬姿勢和壓力沒有紓解有關,選擇好的運動,讓肌肉動一動,可以紓解壓力,是避免頭痛的最好方法。他每週至少找空檔到北醫的泳池游泳3次,每次30分鐘,並藉仰式紓緩經常必須前傾的頸背部肌肉壓力。
運動不只能維持頸部健康,也能帶給全身健康,李飛鵬認真又打趣的說:「如果不想等到老了進加護病房、進醫院,年輕時就要去運動場、去游泳池!」。他說自己年輕時身體也不好,冬天穿了好幾件衛生衣褲也不溫暖,自從開始游泳後,現在只要一件內衣加襯杉就好。他每次都告訴自己「現在游得愈遠,以後就離加護病房愈遠。」
對於剛想要改變,卻怎麼也做不到的朋友,李飛鵬提出建議,任何事情都要慢慢持續改變,像他一開始決定游泳,就定下游20年的目標,凡事堅持、永不懈怠,才能看到成果。
人生擁有3好最重要
運動也是面對工作的原動力。訪談中,黃秀玲想起在北醫門診的走廊上第一次見到李飛鵬,發現身兼醫師、院長、教授的他開朗、熱情、神采奕奕的笑容,和工作壓力大到愁眉不展的醫生很不一樣。黃秀玲想知道甚麼原因讓他甘之如飴而且經常面帶笑容,李飛鵬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定期的運動和規律的作息。
身為醫師,李飛鵬認為維持良好的健康,才能為病人的健康把關。來到醫院的病人心情都像在等著被宣判一般,忐忑不安,他們希望把困擾交給醫師,尋求幫助;因此,一個溫暖的笑容對病患來說非常珍貴。醫師要釋出好的能量,在專業和體力上就要維持在最佳狀態,要守戒,不能隨意消耗自己的體能,才能在病患有緊急狀況時立即就位,並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挑戰。
如果自己的工作壓力能夠釋放,就會把最好的一面帶給大家,釋放壓力的方法就是定期運動和規律的作息。李飛鵬形容,好的運動跟好的太太、好的工作一樣重要,能帶給自己全然不同的人生。
感謝太太始終陪伴 助人無數無怨無悔
除了醫師,李飛鵬也是台北醫學大學教授,他說,醫師的養成比一般行業需要更多時間與精神,面對年輕一代的莘莘學子,李飛鵬在教學上著重於溝通管理與醫學倫理課程,透過模擬讓學生實習真實病人的狀況,當真正接觸病人的時候,才能提供好的醫療照護。
或許是因為自己認真、專注在行醫的領域,深深影響女兒的志向,李飛鵬說:「因為我只會當醫生,沒有別的專長。」女兒在耳濡目染下,很自然的走上學醫這條路,目前在中國醫藥學院就讀,研習中醫。
從小在父親的鼓勵與期待下踏上行醫之路,一路從實習醫生當上院長,李飛鵬說:「一切都要感謝太太始終陪伴」,因為李飛鵬的太太曾是護理人員,知道醫師對病人的重要,所以不論多晚都會去接送他,分擔在路途中的辛勞,讓自己把所有的心力付出在病人身上,過程中也獲得許多病人的感謝,他說:「太太對病人也有很大的貢獻。」而自己在從醫這條路上,因為可以幫助很多人,從來沒有後悔!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5年06月03日
勞動部:全球股票市場劇烈震盪 勞動基金投資多元分散 長... | 市場訊息 群益投信:現在布局好時機 歷年1月 那斯達克生技指數漲逾5%時序進入1月,根據群益投信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來每年1月生技醫療相關指數表現全數正報酬,若扣除2... | 市場動態 邊開車邊吃麵引爭議 自駕車危險行為賠不賠?日前藝人陳建州受廠商邀請體驗車輛自動駕駛科技,並秀出一段影片,片中車輛行駛在國道,陳建州坐在副駕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