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目前美國的物價、生活指數全面上揚,各州的汽車保險保費也相繼提高,不過有些保險公司在提高保險費後仍獲利不佳,唯獨加州的汽車保費反而降低,而且加州保險公司卻還能獲得合理的盈餘成長。這可奇怪,即使加州目前面臨電力能源的危機,以及汽油的漲價,但是加州汽車保險費過去幾年來,卻呈現下降的趨勢。
根據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八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加州汽車保險費下降了四%,而全國車險保費卻平均上升了二十五%以上,在全美國有些州的車險保費甚至上漲了八十%。加州保險公司的汽車保險營業投資報酬率是十六%,高於全國平均值的十一%,這可以說是唯一保費降低,而保險公司盈利卻仍能上升的一州。
為何獨有加州會有這種現象呢?這話題要回到了在一九八八年通過的一○三法案。
一○三法案拯救加州車險業?
這個法案主要內容包括增訂了保險法規和放寬合理的廠商家數加入競爭,也就是阻止了保險業的集體壟斷或個別獨佔,甚至讓銀行業者也可以銷售保險;假如消費者以團體名義購買保險,可以享有佣金的退還;此外,並讓消費者能夠有更多的保險資訊,比如政府保險部門必須向各家保險公司收集保費的資料,讓消費者能夠有一個全面比較保費的資訊,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一○三法案通過以後,保險公司調整新的保費必須要經政府保險部門的審查驗證和事前的核准才可以開始實行。以往傳統方法只要保險公司根據自家的精算師計算的價格,向政府的保險部門報個價即可出售保單,現在的保險公司若要提高保費,則必須給一個正當的理由。
同時,按「從人因素」採差別費率也出現在這個法案裡,其中規定「良好的駕駛人」,享有低於一般保費水平的優惠,比如在三年內沒有任何交通違規的紀錄,或只是一件小小的違規,還是可以折價保費,即享優惠價買到汽車保險。
在這個法令之下,駕駛人若不願意被提高保費,當然得儘量遵守交通規則,哪怕是今年駕駛紀錄不好,只要好好的開車,明年後可能就是優良駕駛,保費降低就自然有望。如此,會產生何種良性循環呢?車輛肇事率跟著下降,保險公司的理賠支出也減少了;同時因為危險駕駛的人數降低,交通自然也比較安全。
加強取締違規駕駛奏效
不過,這個法案僅是造成降低保費的起點,除此以外當然還需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增加交通安全規則的法令和嚴格執行:嚴格取締酒醉駕車、強制車上所有乘客繫帶安全帶,這些都可減低車禍傷亡率和保險公司的理賠率。
又例如限制一些民眾對保險業者的法律訴訟,像禁止一件交通車禍的受害者控告駕駛人而又再控告保險公司,即一案不可雙告。如此限制一些對保險公司的訴訟案件,無形中減少了保險公司龐大法律費用的支出,這也等於間接地造成車險保費下降。
社會公正人士介入監督
當然,少了社會公正人士的監督,一○三法案是否仍會發揮功效,則是令人費疑猜的,因為加州政府讓「第三者觀點」的團體(社會公正人士)參與訂定法案和相關議程,這個第三者的立場是處於保險業者和消費者之間,通常是站在保護消費者的立場,對於政府主管訂定法規立場也有監督的作用。
此外,像是關於「居住地點」的差別費率,社會公正團體也加入意見。保險公司釐定汽車保費時考慮因素很多,目前最受爭議的莫過於是「居住地點」的差別費率是以郵遞區號為根據來差別取價,一些社會公正團體便還在法院中答辯這個因素,他們認為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善保費的。
保險業者既配合又觀望
事實上,一○三法案當初在立法的過程中,保險業者中持反對態度者較多,一九八八年通過這個法案時,保險業者認為這會危害到保險業,因為降低保費是保險業者最不願意的,而提高保費又要等到官方的批准,所以當然是不贊成的居多。
目前保險公司不願意對這法案做太多的評論,不過倒是大都認為是其他的間接因素影響了保費的降低,如交通的加強安全法規和法院的法令,甚至於有的認為如果少了這些嚴格的保險法令規範,保費會更低。大多數的保險公司都認為是因為限制了對保險公司的訴訟案件,才是令保費降低的主因。
雖然,目前加州的經驗顯示出消費者享低保費和保險公司的獲利是可以並存的,但是有一些保險公司在今年已慢慢地提高保費,不過他們得經過政府的核准和同業的競爭考驗。
維持機動性締造三贏局面
如果只是一家保險公司是因為自己公司的成本提高了或是想要賺取更大的利益而個別調價,勢必還有更多同業在良性競爭下不願提高保費;但是,如果目前整個保險業的盈利已經到達了頂峰而在慢慢的往下滑落時,保險公司請求政府鬆綁對保險公司的法令,政府部門也會考慮保險公司的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團體和第三者觀點的團體也會再介入,大家再對目前的局面做出應時的調整,看看目前是否該鬆綁、修法或立新法。
從美國加州的十年經驗顯示,加州已經做到了創造三贏的局面,其它各州也開始試著引用這套系統,讓全國居民可享有這種共同的利益。雖然每個國家的國情、民族性、習慣和法律等有所不同,但是台灣是否也可以參考這個法案的「動機」,創造三贏的結局。
編按:納莉颱風侵襲之夜,台北都會區盡成水鄉澤國,泡水車成為最大宗的「汽車品牌」,不過台灣產險業並不因而面臨嚴重挑戰,因為在投保汽車保險中附加颱風洪水險的保戶不及一%,少了危機意識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投保「全險」的保險費已令許多民眾吃不消。
雖然這幾年產險業的一些改革已嘗試控制損失率的高漲,然而消費者藉由車險「保養」汽車的觀念未見明顯改善。嚴格的守法和執法仍是台灣社會普遍欠缺的修養和態度,我們可以試著從美國加州近十年來的經驗,找尋更有效率的風險掌控方法。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台灣人壽:關懷身障弱勢及投資綠能新創 獲金管會肯定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台灣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人壽」)積極響應政府各項政策深受肯... | 財經時勢 【出刊搶先看】為什麼你需要《投保指南》?說到一個人最常「後悔」的事,「沒買保險」絕對是其中之一;不過,在台灣保險滲透度名列前茅的今天,另一種... | 市場訊息 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4/4~5/10全國保險月 敬邀全民做好保單大健檢與家庭、企業風險管理為彰顯保險的正面價值,對全民的重要性及全面提升保險業形象,並將保險的「真善美」更廣泛地傳遞給社會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