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一窩蜂效應
文/黎曉英 | 2006.02.01 (月刊)

年前年後若不是有企業要裁員,就是有人要換跑道。想換跑道的至少是出自個人意願,被裁員的可就是既無奈又鬱卒了。雖然兩種狀況的當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仔細探索這個現象背後的隱憂,「一窩蜂效應」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

台灣社會到處可見一窩蜂跟進的現象。例如飲食品業,從早期的三步一家的泡沫紅茶店、前幾年的澳門葡萄牙蛋塔、到不久前的甜甜圈,無一例外。演藝圈娛樂界就更不必說了,打開電視,只要是娛樂性節目,看到的就是穿著、打扮、化粧類似,甚至連長相都整形到難分難辨的藝人,唱著調調相似的歌、玩著了無新意的遊戲。若是政論性、談話性節目,則是幾個老面孔遊走在不同的節目中,一次又一次地講著相同的話。若不是主持人不同,實在無法分辨自己在看的究竟是哪個節目。

金融保險業也不例外,有些銀行或保險公司看到同業推出某種商品或促銷活動十分成功,便一股腦跳入跟進。

而群體中同樣充滿了「看好就跟」的追隨者。很多人想到的是「人家都做這麼好了,我也來做」,所以有些人不顧自己是否合適,看到有人在某些工作賺了大錢,便一頭栽進去。而一些擅於增員的業務高手,只要亮出自己的薪資單,就可以吸引一些相信自己也可以的跟隨者。

其實跟隨或模仿並沒有甚麼不好,畢竟能夠創新或有創意的人還是少數。但是與成功的人從事一樣的工作、做相同的打扮、推出與成功的企業一樣的活動,只是模仿或複製的表象,或許可以稱做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但也有不少個人或企業從此再也踏不出第二步,甚至在踏出第一步之後便在這第一步陣亡。只學到表象,卻沒有看到、學到、做到成功者的精髓,往往是模仿失敗的主因。畢竟從發想、創意到執行是一條長路,就像一個人不會因為拿出一張業務員的名片,業績就滾滾而來,一個保險公司不會因為推出一張好商品,要保書就從天而降一樣。

「模仿」、「跟隨」雖然比原創輕鬆,但卻容易使得一個人失去自己的特色、一個企業沒有了自己的風格,甚至失去思考「我是誰」的能力。因而很快地被淘汰,往往便是模仿者的報償。

許多人都有「看好一個行業」的能力,尤其當這個行業很熱門的時候,一窩蜂效應就出現了。因為這樣,加入者當然多,加入者眾,大家比的就是真材實料了。不一定要追求第一,因為第一畢竟只有一個,按照20%、80%理論,至少讓自己隨時保持在群體的前20%--不論專業度、敬業度、準確度、敏銳度、忠誠度,那麼想要樂在工作,或至少不致於被環境無情淘汰,應該就不難了。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後疫情時代糖友醫療保障把握3重點
台灣進入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衛福部拋出「調漲健保費」解決健保財務議題引發關注。根據健保署統計,2...
市場訊息
三商美邦人壽:展現運動企業活力 榮獲第十四屆河東盃慢壘賽邀請A組冠軍
三商美邦人壽關注國人健康,支持體育活動發展,亦積極鼓勵員工參與各項體育運動,由三商美邦人壽內...
調查&排名
保險覆蓋四二.七% 大洋洲六成有保 亞洲十六%再度墊底
二○一七年保險究竟覆蓋了多少經濟損失?去年受災保戶獲得各類保險填補比例為四二.七%,較前年增加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