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多年前不少眼光獨到的先知先覺者已經斷言,「通路」將是未來最有價值的東西,誰先擁有高生產力的通路或在高生產力的通路上取得競爭優勢,便等於佔得機先。如今看看台灣產壽險市場的業務來源,說業務就是通路之爭可一點都不誇大。
94年台灣產險保費收入約1,194億,壽險新契約則約5,409億,兩者合計6,603億,換句話說平均約每天創造18億元的保費收入。看看 這些業務來自哪些通路,便不難理解通路的價值。
以產險而言,產險業的3大險種——包括汽車險、火險、水險,主要皆來自於經紀人、代理人;而這3大險種的保費收入合計超過834億元,佔產險市場的7成。難怪車商保代、銀行保代、經紀人及報關行等,都成為產險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
以壽險來看,非業務員通路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襲捲市場,尤其最近數年來崛起的銀行通路,更是勢如破竹。據統計,94年新契約保費收入中來自業務員的約3,095億,僅佔57%,而來自銀行通路的已高達38%,約2,031億元。換句話說,壽險業平均每天的新契約保費收入約14.8億元,其中從銀行進帳5.6億元,而來自業務員的則為8.5億元。經紀人、代理人的重要性雖不及在產險的表現,但平均每天也有近6千萬的進帳,直效行銷通路約4千萬,合計非業務員通路約6.6億,和業務員通路儼然形成43%與57%的拉鋸戰。
如果以個別公司來看,可以發現堅持以傳統業務員為唯一通路的,僅剩郵政壽險、保德信及宏利3家。而完全不用業務員這個通路的則有康健、美國、佳迪福、安達及中泰等5家。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公司,業務來源比重則大多呈現往銀行通路移動的趨勢。以新契約排名前5大的公司來看,來自銀行通路的業務比重分別是國泰24%、富邦69%、新光32%、南山15%及統一安聯86%,其中前3名都有自家金控之便,稱得上是金控整合綜效的體現。
但是得到銀行通路固然得到業績,卻也相對失去客戶對保險公司品牌的認知與認同。以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執行的壽險公司知名度調查即可看出,除了國泰與新光這兩家大型老牌公司之外的高知名度公司,包括知名度排第1的南山、第4的ING安泰、第5的台灣人壽、第6的郵政壽險及第9的三商美邦等,來自業務員這個通路的業務都在85%以上,而新契約保費收入排名第2的富邦人壽的知名度僅排名第8。顯見除了廣告策略是否奏效之外,「自己的」業務員對保險公司的名字是否能夠深烙客戶心中,仍然居功厥偉。
事實證明,一家保險公司究竟要業績?要名氣?要形象?還是要利潤?其實很難兼顧。有通路就有獲得業務的機會,但是通路成本普遍不低,尤其競爭同一個通路者越多,想要獲得這個通路青睞的成本就越高,個別保險公司的優勢也難免被在同一通路中的其他同業稀釋;而變成「無名」英雄則恐怕是大量依賴外在通路的保險公司最終的宿命。
|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首張UBI保單3月開賣 最高減費25%車載顧問公司PTOLEMUS近日公佈全球UBI(Usage-based Insurance)車險調查... | 財經時勢 國泰人壽:每天只要28元就能擁有小確幸 國泰人壽讓您「Fun」假好安心今年3日以上的連續假期共有7個,勞動節連假、端午連假緊接而來,民眾是否記得在放假出遊、返鄉時規劃足夠... | 市場訊息 宏利投信:人民幣恐將維持弱勢 中國未來經濟前景仍具挑戰中國在8月11日降低人民幣官方匯率近2%,使人民幣貶值,並增強匯率的市場化程度,觸發人民幣創20年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