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台北市信義區一棟摩天大樓裡,一位醫師正慌張的向律師描述事發經過,他的病患在住院前突然意識不清,出現昏迷,然後死亡;家屬質疑,好好的一位老先生,怎麼來趟醫院就天人永隔,認為醫師在醫療上有疏失,現在要對他提出告訴。
醫療糾紛不斷天使變囚犯
像這樣病患及家屬對醫師提出告訴的例子愈來愈多,偶爾還會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民眾包圍醫院、噴漆拉白布條、抬棺抗議灑冥紙等畫面,原因不外乎病患家屬認為醫師或院方處理不當,包括誤判病情、治療延誤、醫護人員態度不佳等。病患在住院中自殺,引起家屬不滿提告也是案例之一。
病患對醫療糾紛的不理性態度,已經造成醫界莫大困擾,加上法律對醫學專業的認知落差,更使醫護人員的處境雪上加霜。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關尚勇舉出,一位精神病患在進行電影欣賞團體治療前,於前往集合途中,將自己反鎖在樓梯間一處放置椅子的儲藏室,開窗跳樓自殺,負責放電影的護士和心理治療師因此被定罪。
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黃清濱表示,訴訟需經過一連串出庭、審理、舉證等過程,就算判決結果證實醫師無罪,也會對心理造成莫大傷害。美國邁阿密有位神經外科醫師急診一位頸椎外傷的病患,醫師立刻進行緊急手術,結果病人四肢癱瘓,醫師以「沒有及時轉診脊椎治療中心」為由被告;後來又有一位類似的急診病患,這位醫師馬上將其轉往脊椎中心,結果病人還是四肢癱瘓,醫師又以「沒有及時急救」延誤病情被告。最後,這位醫師不願再受醫療糾紛所苦,提前退休。
資訊普及、病患意識抬頭 醫病關係丕變
執業超過二十五年的關尚勇,對醫病關係改變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他指出,在醫學權威的年代,醫師地位就像父權一樣高高在上、不容質疑;近幾年民眾教育水準愈來愈高,報紙、網路資訊愈來愈公開,各種疾病和藥物已不像從前那樣封閉、難懂;以往醫師崇高不可挑戰的形象,隨著資訊普及、病患意識抬頭逐漸瓦解。醫療專業開始面臨種種挑戰,民眾開始質疑處置是否失當,也很在乎是否獲得妥善對待,醫療糾紛發生的機率也愈來愈高。
此外,由於醫學更發達,許多重病患者插著呼吸器維持生命跡象,等不到奇蹟出現更做不出安寧療養決定的家屬,也容易因為情緒引起糾紛。身為醫師,每天要面對許多插管病人的關尚勇感觸很深,總對太太說,未來如果我也病得很重,不要讓我插著管子……。
醫病關係變得不可信任,某些原因,正是因為患者苟延殘喘地活著,也有些時候,因為病患家屬覺得委屈,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黃清濱從處理醫療相關訴訟案件發現,多數醫療糾紛起因於病患或家屬對醫療結果難以置信、超出期待、不在預期範圍之中,絕大部分出自於對醫療過程不瞭解。
統計顯示,「醫病關係溝通不良」佔醫療糾紛近四成,內容多為醫護人員不適當的言行舉止與批評、沒有仔細聆聽病人陳述、對病患的抱怨沒有立即妥善處理、對於病情與醫療處置說明不盡詳細、未告知治療併發症或副作用等佔多數,在在顯示醫病雙方需要充分溝通。
黃清濱一再強調溝通在醫療環節的重要,他常打趣的跟醫師說,不想花時間上法院,就要花時間跟病人解釋病情,兩件事都一樣要花時間。他說,病患及家屬上醫院總是心懷恐懼,對醫護人員態度敏感,容易從表情判斷病情,如果在治療過程為了節省時間、疏於溝通,未來上法院打官司的時間將會很長。
健保、醫院、病人的三角關係
許多醫療糾紛起因於醫師判斷錯誤,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該如何避免誤判?關尚勇無奈的表示,健保、醫院、病人三者具有連動性,醫師面對疾病應秉持專業考量,對病患做必要的檢查、治療與用藥,但實務上,醫師卻常受健保局與醫院的內部規程所左右。因為在健保醫療體系中,健保局不只擔任費用核付審查,同時也扮演給付決定者的角色。健保局對醫療手段、用藥的規定鉅細靡遺,對特殊檢驗、手術、藥品、器材使用的程序與次數也有所限制。
事實上也有不少醫師表示,健保局對外宣稱,從來不限制醫療院所的醫療行為,只要病人需要、醫院提出申請就會給付,但醫師私下卻背負著「放大核刪」的壓力,只要被健保局刪過費用的醫師,都會出現寒蟬效應,進退失據。
要健保費用被刪還是被告?
黃清濱不諱言,健保的介入確實讓醫療行為被扭曲。他舉出,一位肝功能指數不正常,卻未達健保給付標準的病患,在明知健保不會給付保肝劑的前提下,醫師又該如何秉持專業立場給予治療?
又如,一位患有慢性病的老伯伯跌倒送醫,雖臉部瘀青,但生命現象還好,醫師安排老先生住院觀察,卻在辦理住院手續前昏迷,立即轉往醫學中心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顱內出血、之後老先生死亡,家屬忿而控告醫師誤診。
面對檢查官質疑為什麼不在第一時間做電腦斷層,醫師猶豫著,因為症狀不明顯,沒有神經學症狀,如果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健保局不給付電腦斷層檢查費用,或者被健保局「放大核刪」,一個月薪水就沒了;檢查官追問,如果病患願意自費,幫不幫他做電腦斷層?醫師也直言,若自費則會考慮。
幾天後,醫師的起訴書被寫上「枉顧人命」等字眼送交司法判決,雖然最後法院還他清白、獲判無罪,但漫長的訴訟,也令他身心俱疲。黃清濱表示,理論上醫師執行醫療業務時,不應把健保考慮在內,但以目前的健保財務狀況根本不可能,雖然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可以建議患者自費檢查,但在「健保給付項目,不得以各種名目要求患者自費」的原則下,醫師還是有被告的風險。他認為政府要明確告訴大眾,健保不是包山包海,不應讓醫師夾在中間,承擔被告與被刪的雙重壓力。
而且一旦醫師在搶救病人的判斷上出現時間落差,將造成病患永久遺憾。不論是病患死亡,或醫師陷入刑事追訴,醫病雙輸的結果,都是社會所不樂見。
每三個月一位醫師被定罪
關尚勇表示,曾有統計數字指出,台灣每三個月就一位醫師被定罪,比例之高堪稱世界之最。面對醫療責任的不確定性,以及與日俱增的醫療糾紛,有些醫師被迫採取「防禦性的醫療行為」以求自保,有些防禦行為具有正面意義,諸如增加檢驗項目和增加病人的複診次數,當然,所增加的醫療費用將由全民買單。
有時怕被健保刪減給付項目,醫師會做更完整的病歷記錄,或將病情描述得更加嚴重。而醫療常涉及保險,尤其病歷記載對於病患是否通過核保、日後會不會被認定為違反告知義務,以及是否可以獲得理賠,甚至是否被保險公司認定為詐領保險金等影響至鉅。當保險公司要求保戶據實告知,但病歷記載與醫師告知不同,醫療糾紛也可能因此產生。
其他負面性的防禦行為則可能使醫師避重就輕,對病況複雜或嚴重的病患儘可能轉診,有時導致病人在輾轉送醫的過程中耽誤病情,造成不幸。
互信互賴的醫病關係
黃清濱認為,醫病是一種信賴關係,家屬對醫師愈來愈嚴苛、動不動就興訟,可能會造成醫師在治療上更為保守與多所顧忌,效果適得其反。
既是醫師又是律師的黃清濱說,在法院裡每天聽到的都是謊言、真假難分,而醫院是個充滿實話的地方,醫病關係應該建立在非常親密的基礎上。就醫過程,病人應多體諒醫師的辛勞與忙碌,提供關鍵的資訊給醫師;而醫師在說明程序應該更周全,告訴病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一旦發生,雖不能接受,或許不至於那麼錯愕。
早日建立一套常規,做為判斷標準,當醫師按照醫療步驟處置,仍發生不可預見、不可避免的現象,可以不用訴諸法律就能釐清責任歸屬,少一點謾罵與訴訟,多一點理性與包容,應是台灣社會之福。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自動車禍誰負責? 英保協籲:建立國際標準雖然國內產險業者認為,自動車面臨的交通、保險問題,台灣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國際間的討論卻不曾停歇,... | 市場訊息 明台產險:成立「普悠瑪事故緊急客戶服務中心」 主動協助各項理賠事宜昨日(10月21日)發生臺鐵普悠瑪列車翻覆事故,明台產險於第一時間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協助客戶各項理賠事... | 健康醫療百科 百合志工楊秋菊的17年抗癌路
媽!我去上學了,你在家裡要乖乖的,不能死掉喔!我很快就會回來照顧你。」看著兒子下樓離去,兩手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