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醫療、健康保險
一生80年醫療費要300萬!
| 2014.01.01 (季刊)

醫療險,做你最有力的後盾

食安問題頻傳,不只是加工食品,連應該天然的蔬菜、水果、肉品,都可能在種植、養育的過程中,添加非法禁藥,黑心廠商用民眾的健康換取自己的不法收益,讓國人健康長期受到戕害。

即便如此,翻開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餘命依然是一年比一年長,2012年零歲平均餘命79.51歲,足足比2003年多出了2歲,這當中,醫療技術的進步是重要關鍵。就拿免疫系統疾病紅斑性狼瘡來說,3、40年前5年死亡率超過9成5,現在透過各種新式的免疫製劑,已能有效控制身體不正常的免疫系統攻擊,讓紅斑性狼瘡的10年死亡率降到1成以下,大多數的病患都能維持正常生活以及收入。

死亡對家庭經濟的衝擊,已經不再是人類最迫切需要分散的風險,隨時可能發生的醫療風險才是,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有可能因生病或意外產生醫療花費,即使力行健康的生活習慣,病魔仍有可能找上門,隨時為自己準備好醫療財源,才能在生病時專心治療,不用為金錢煩心。

打好醫療財源基礎,實支實付不能少

醫療險商品五花八門,到底該怎麼買最好?

門診的花費,大概就是一百到三百元不等的掛號費,這筆錢大多數的人都能自行吸收,不過,住院的花費可就不是如此。

以健保病房來說,住進急性病房前30天要自負10%的部分負擔,31~60天部分負擔20%、61天以上的部分負擔則是30%,假如某甲在急性病房住了14天,醫療費用是17萬元,那麼甲必須自行負擔1萬7千元(17萬元×10%=1萬7,000元),也就是說,甲除了住院期間的薪資收入損失外,還要負擔1萬7千元的醫藥費用。

除了部份負擔外,為了節省健保開銷,2010年健保開始實施住院診斷關聯群(DRGs)制度,納入這個制度的疾病平均住院日數減少了,但民眾想要用好一點的醫材就得自掏腰包,例如選擇看遠看近都清楚的人工水晶體,一眼就要自費6萬;置換可以跑步的人工膝關節,就要15.4萬元,選擇塗藥支架最少要12萬元等,這些費用,如果平時沒有積蓄或保險準備,很難馬上拿得出手。

從部分負擔、常見的自費醫材來看,利用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來分攤住院的花費確實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實支實付醫療險主要給付住院的花費,並將住院花費分為住院、手術以及醫療雜費等三大項目,每一項都有理賠限額,保戶必須提供住院花費的收據才能申請理賠,如果想買第二張實支實付醫療險,記得先了解保險公司是否接受副本理賠。

單人病房一天3,000元起跳,錢從哪裡來?

隨便走進一家大型醫院的急診室,由遠而近的救護車警鈴,病患痛苦的哀嚎,家屬的吵鬧聲不絕於耳,一旁的走廊上排滿病床,病人神色萎靡或睡或醒,有的是在急診觀察中,但更多是在等待健保病房空出。

健保開辦後,許多人以為所有醫療費用都有健保分攤,不必再購買醫療險,尤其是日額型醫療險,常常被阿Q的認為,「只要住健保病房,跟其他人擠一下,由健保分攤住院費用,就不需要買」。也有人認為DRGs上路後,每次住院日數減少,代表日額型醫療險不保也沒關係。

其實不然,根據統計,國內21家醫學中心健保病房占率大約在6到7成左右,占床率則常在8到9成間,想住進健保病房,除了透過有力人士的關說,否則通常必須排隊等待。

如果一天能多出至少1,000的預算,不必找人關說,也不必跟其他病患一起排隊等健保病房,你就能直接升等雙人病房,甚至,準備多一點,不少大型醫院單人病房一天只要1,500元,就能自己使用一間病房,專心靜養。

DRGs上路,手術險買了嗎?

醫療技術提升,很多手術不需要住院,只要在門診手術室開刀後就可以回家,如果是買以住院為理賠前提的住院醫療險,自然就會產生保障缺口。再者,醫療科技不斷演進,有許多新式手術可以減少出血、住院天數與副作用,但相對的,費用也不便宜,因應醫療環境的改變,替自己買一張手術險,可以享有更周全的醫療保障。

手術險的給付項目就是以手術為主,大多是在保單條款中正面表列出理賠的手術項目,依手術部位的不同還會有不同的給付倍數,給付項目可多達千項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手術險給付內容龐雜,常常讓人以為只要是手術都會賠,但是,手術險商品精算費率時,大多需要三年以上的經驗值,也就是說,發展超過三年以上的手術項目才會被列進手術險的給付項目中,除非保單寫明將來新出現的手術可以協議理賠,否則未來才開發出來的新型手術就無法獲賠。

因此,手術險並不是全部的手術都有賠,除外責任的手術,例如非必要性的剖腹產,以及日後才發展出來的新手術方式都不會理賠,投保前看清楚,投保後定期檢視保單規劃是否跟得上時代很重要。

用利息買保障,還本型醫療險加強

大多數人的第一張醫療險規劃,以終身日額型醫療險搭配保證續保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為主,不過,保障的需求會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希望能一邊儲蓄一邊穩固醫療保障;準退休族不希望醫療支出侵蝕到退休規劃……等。

由於定期險只能提供短期保障,加上如果沒有申請理賠,保費就「有去無回」,因此大多數民眾偏愛終身型醫療險,但保費相對較高,購買額度有限,一買就是一輩子,無法針對未來的需求做調整,想要在固定期間增加保障,又怕損失保費,還本型醫療險是不錯的選擇。

很多人有錢就往銀行或郵局存,認為儲蓄不僅保本又有利息可以賺,不過,目前郵局一年定存利率只有1.3%,也就是存100萬元每年才能拿回1.3萬元,以台灣平均每人一年住院費用高達3萬多元來說,這筆利息遠遠不夠用。

假如把錢拿去買還本型醫療險,那就大不相同了!還本型醫療險具有強迫儲蓄的特色,大多數保障期間都在10年期~15年期,還本金額大多是保費乘以一定倍數,有些保單標榜期末還本金不扣掉理賠金,有些則還本金會先扣除承保期間的理賠金額,無論如何,把理賠金加上還本金,大多會比所繳保費多一點,雖然不一定比定存利息多,但就像是承保期間用利息買保障一樣,遠比把錢放在銀行有用多了。

產險健康險,低保費、純保障、不保證續保

產、壽險公司都能銷售健康險,不過,主管機關目前仍未開放產險健康險保證續保,所以產險健康險都是一年一期,也因此,產險健康險沒有儲蓄性質,不會有還本設計。

產險健康險不保證續保,保險公司要承擔的風險較少,價格也比較便宜,適合年輕或是預算有限的人。

產險健康險也有日額型、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不過,大多和重大疾病或癌症險共同組成一個套裝方案,不能單獨投保,投保第一年有三十天等待期,保費只算十一個月,隔年續保沒有等待期的問題,可以享有一整年的保障,當然,第一年的保費會比續年度便宜。

必須注意的是,如果申請理賠,隔年可能會因為體況不佳被保險公司拒保,而且將來要再買其他的健康險就不容易了,因此可以選擇一次給付型的健康險商品,例如重大疾病險或癌症險等。如果目前連一張醫療險保單都沒有,預算許可的情況下最好先買一張保證續保的壽險醫療險打底,把產險健康險當做第二張醫療險來補足保障缺口。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5年08月22日
健康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3週年 42萬人健康受惠&n...
市場動態
龔照勝無股一身輕 委員利益迴避才能消除業者疑慮
金管會管的都是直接、間接跟錢有關的機構,委員們的舉手投足、一瞥一笑本來就很容易引人遐思,加上包...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新光人壽與新光醫院合作 保險金可抵繳住院醫療費
為提升保戶理賠服務,即日起,本公司與新光醫院進行日額型保險金抵繳住院醫療費用合作。若保戶投保疾病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