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件人姓名: | |
| 收件人Email: | |
| 寄件人電話: | |
人生大多數的路都不能重來,當選擇了A,就沒有機會知道B會通到哪裡。
「如果…就…」之類的感嘆,經常發生,也很常聽到。例如,游君與同學張君畢業後分別進入公司規模、屬性都相近的A、B公司。二十年後張君當上B公司的總經理,游君則是A公司的部門經理。游君可能會說,「當初如果我選擇B公司,現在就算不是總經理,至少也是副總經理」。無論如何,都是「如果」。
還有,陳明騎車在路口被一輛違規左轉的汽車撞斷腳,陳明說「如果我晚一分鐘出門,就沒事了」,肇事的車主,也說「如果我不要搶那一分鐘就好了!」。無論如何,也還是「如果」。
最令人扼腕的「如果…就…」往往出現在與保險有關的真實故事中。
兩年前業務員小莉找上高中同學鍾琴,說要幫她規劃保險,當時因為預算考量,鍾琴只幫老公投保傷害險和防癌險。幾天前鍾琴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末期;鍾琴說「如果那時我連自己一起保就好了!」,小莉也說「如果當時我更堅持一點,現在鍾琴的經濟壓力就可以減輕很多了」。
李淵其這兩年因為投資失利,不但過去投保的壽險都陸續解約,醫療險、防癌險的保費也都因為沒錢未繳。不久前他被診斷出末期肝癌,不到三個月就撒手人寰。病中他多次懊惱地告訴老婆「如果我那些保險沒有斷保…就…」。
從事保險工作的人,對這一類不幸的巧合現象大概都不陌生。翻開兩本「保險之愛」,書中的八十篇保險故事,就有多少令人難以置信的「幸好當初…」與「如果…就…」!
計畫趕不上變化雖然無奈,甚至殘酷,但卻是人生常態。雖然目標已定,但通往目標的路上處處是必須決定走或B的分叉路,而每一個決定都通往已經注定,但是當時自己還不自知的結局。每一次做出選擇的,都是自己,即使是聽了別人的建議,那個「別人」和「建議」,仍是自己決定的,而決定的背後當然是自己的態度與智慧。
當「如果」二字出口,若不是事與願違,就是為時已晚。有句話說「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另一種說法則是「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雖然看起來有點消極,但是證諸生活與工作中的一切,倒也有幾分真實。
|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衛福部:響應世界捐血人日 定期定量捐血 拯救生命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捐血人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主題為「捐血是一種團結的行為,一起努力,拯救生... | 市場訊息 泰安產險:泰安House放心 守護居家更安心根據消防署統計,台灣平均每4小時就發生一次火災,其中建築物又以民宅火災的6,164件居高,起因皆為爐... | 財經時勢 攜手員工做公益 成為對台灣最好的企業台灣壽險業是一個服務密集性高的產業,為服務保戶與準保戶,許多大型壽險公司在全國各地廣設服務據點,有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