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據統計,去(二○二四)年分紅保單新契約保費(FYP)約九九四億元,占全年FYP十二%,隨著既有業者持續擴大銷售、加上新進業者進軍搶攻市場,市場估計,今年FYP有望衝上一千五百億元。
分紅保單在市場上重新翻紅,並非偶然。由於壽險業明年將接軌IFRS17與ICS制度、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讓具備彈性分紅、低資本壓力,且提供消費者穩定保障與潛在紅利的分紅保單,成為壽險公司調整商品結構的首選。
「在新的清償能力制度下,分紅保單的風險與績效由保險公司與保戶共同承擔,因此相較於其他商品型態,擁有較高的彈性,也能降低保險公司的資本準備壓力,加上分紅保單市場需求提升,所以我們決定重新開發分紅保單。」台灣人壽商品一部部長何人杰協理解釋,壽險業面對接軌財報和清償能力新制壓力,必須重新檢視商品結構,而分紅保單因能創造穩定的合約服務邊際(CSM)與較低資本壓力,因此被視為因應接軌的重要解方。
另一方面,在高齡社會與通膨陰影交織下,分紅保單結合保障、紅利與資產配置彈性,逐漸取代利變型商品,成為保守型民眾眼中的新選擇。
有別於過去以「保命錢」為主要訴求的壽險商品,分紅保單強調的不只是保障,更重要的是讓保戶「參與經營成果分享」的可能性;但參與的形式,依商品設計有所不同,例如訴求長期累積的「英式分紅」,將紅利直接滾入保額,使得保單價值隨著時間累積;而「美式分紅」提供較高彈性,紅利可作為現金領取、抵繳保費,適合對現金流有即時需求的族群。
通膨、升息、匯率亂流下 分紅保單「穩中求盈」
在通膨壓力延燒、資產保值難度提升的當前,分紅保單所強調的「平穩增值」特性,也被視為抗通膨的替代選擇。
就目前分紅保單市場來看,「穩中求盈」是許多壽險公司在行銷分紅保單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並非空話,背後有其制度基礎。
保誠人壽總精算師暨財務總監陳右越指出,分紅保單設有專屬帳戶,由保險公司內部投資團隊操作資產組合。針對不同保單設計目標,如年度紅利給付、生存金發放或身故保障等,投資團隊會以負債導向的「資產負債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ALM)進行配置。例如,需定期提供現金流的商品多配置債券;長期給付商品則輔以股票等高收益資產,以爭取中長期穩定報酬。
資產負債管理(ALM) 保險公司管理資產端(投資)與負債端(保單給付責任)之間關係的一套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兩端在幣別、利率、期間與風險上保持匹配,降低市場波動對財務穩定性的衝擊。 |
「就像『晴天儲糧』的概念」,何人杰指出,分紅保設有紅利平穩機制,例如建立紅利特別準備金,當市場表現佳時提撥盈餘、在環境不利時挹注儲備,讓分紅保單在面對短期市場波動時,不因單一年度而大幅波動,具備相對穩定的回饋潛力。
以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陳右越認為,分紅保單在資產配置上,具備更高的靈活度。舉例來說,「不分紅保單」由於所有給付皆為保證,保險公司只能採取極為保守的投資策略,以確保履約能力,另外,受台灣消費者青睞的利變型保單,則需根據每年投資成果,來決定宣告利率,較容易受到當年市場波動影響,彈性也相對有限。
相較之下,分紅保單除了每年的年度紅利外,還設計有期末紅利機制,讓保險公司可採取股債平衡的中長期配置策略,提升帳戶資產增值潛力,也有助於提高保戶最終獲得的總報酬。「分紅保單其實就是透過 We Share We Link的精神,讓保戶和保險公司一起共享經營成果,」凱基人壽副總經理暨總精算師謝如涵說,分紅保單訴求的,並非短期的高波動紅利,而是透過審慎的紅利平穩機制,提供長期、可持續的價值分享。
紅利不是愈多愈好 拆解分紅保單的迷思
「這張保單,每年紅利可以領多少?」是多數人在決定投保分紅保單之前,向業務員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然而,對保險公司來說,這個問題恐怕不能輕易用一個數字輕易回答。
分紅保單的紅利,來自保險公司經營盈餘,這些盈餘又可細分為三大來源:利差益、死差益與費差益。其中,以「利差益」最具關鍵性,也就是當保險公司實際投資報酬率,高於原本保單設計的預定利率時,就可能產生紅利空間。
不過,這些盈餘會先進入每張分紅保單對應的「專屬帳戶」,而非直接與保險公司整體財報掛鉤。換言之,即便一家壽險公司的整體投資績效亮眼,也不保證每一張分紅保單都能拿到同等成績的紅利。
為了讓保戶理解這種不確定性,多數保險公司會在建議書中提供三組紅利預估數據:低分紅、中分紅與高分紅。其中,「中分紅」反映的是保險公司在合理精算假設下,最可能達成的紅利水準,有些公司甚至會公開其紅利「實現率」,來佐證過往表現與預估一致。
低分紅、中分紅、高分紅 保險公司預估分紅保單紅利的三種情境,「中分紅」是最可能的紅利水準,通常作為建議書中的參考數字。實際紅利若低於中分紅,就是「低分紅」;高於中分紅,則是「高分紅」。 |
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時,需同時提供中、低、不分紅等預估情境供保戶參考,且必須清楚揭示這些紅利皆為非保證給付。法國巴黎人壽資深副總經理林宗佑強調,必須讓客戶從一開始就理解,分紅商品的風險與紅利不保證的本質,避免日後產生預期落差。
拆解分紅保單的迷思 紅利不等於保證給付
隨著分紅保單市場熱度升高,愈來愈多保戶開始將這類商品納入自身財務配置。不過,在亮眼銷售數字背後,卻潛藏著不少消費者在投保時常見的誤解與風險──最常見的,就是將紅利視為「保證收入」。
「分紅保單的紅利,是『非保證給付』,』陳右越解釋,「紅利」是保險公司依專屬帳戶實際經營成果進行分配,金額多寡端看市場表現與投資報酬。若該年度投資成效不如預期,紅利甚至可能歸零,即使金管會規定須分配七成盈餘給保戶,也是建立在「有盈餘」的前提下。
對此,林宗佑也提醒,分紅保單的投資組合,涵蓋部分股票資產,雖然可提高長期報酬潛力,但也伴隨一定波動,因此「長期持有」就相當重要,只要持有年限足夠,市場波動風險就會被時間稀釋,有助於強化整體資產配置效果。
更常見的錯誤認知,則是將分紅保單的紅利與保險公司整體營運表現混為一談;實際上,分紅來自保單的專屬帳戶,與公司總體獲利無直接關聯,即便某壽險公司的整體財報亮眼,也不代表該公司所銷售的分紅保單,都能同步受惠、發放更多分紅。陳右越提醒,紅利政策與平穩機制,都是保戶投保前應掌握的重要資訊,包含紅利計算方式、過去實績表現、以及是否設有內部穩定儲備機制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長期回報。
除了紅利的不確定性,稅務負擔也是不少人忽略的關鍵。誠邦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傑克解釋,依照《所得稅法》對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收付實現原則」,若保單紅利是以現金領取、累計生息或抵繳保費,理論上都屬於所得稅課稅範圍;因此,主打現金提領且高彈性的美式分紅保單,其紅利會被視為個人所得。
不過,若是以資產傳承為目的、紅利直接增加保額、沒有實際現金流的英式分紅,在所得稅方面,通常不會有課稅問題。李傑克解釋,這類似於基金淨值增長但未贖回的概念,因此這類分紅保單的課稅狀況,會轉移到未來的遺產稅上,因為保額增加會影響最終的保險給付,可能觸及遺產稅或最低稅負。
李傑克觀察,實務上,針對直接將紅利用來增加保額的英式分紅保單,在遺產稅方面,若保險公司提供的死亡給付證明及明細中,沒有額外具體列出「死差分紅」或「增額分享回饋金」等字眼,而是直接整包打包成一筆保險給付,就不會被國稅局課徵遺產稅;反之,若有單獨列出這些項目,則就不算在保險給付的範疇,因而可能被課徵遺產稅。
紅利高就一定好? 拆解分紅保單的選擇邏輯
當市場上分紅保單商品百花齊放,紅利數字一個比一個漂亮,許多消費者心中的第二個問題往往是:「哪家保險公司的分紅最多?」但實際上,真正該問的是:「這家公司的紅利,分得久嗎?」
要看懂紅利背後的實力,第一步是釐清一項關鍵事實:分紅並非保證給付。接下來,若要具體比較分紅績效,「紅利實現率」或許是更直接的衡量指標。
舉例來說,若某壽險公司的「紅利實現率」均超過一○○%,表示該張保單實際配出的紅利金額,高於原揭露的「中分紅」水準,例如富邦人壽至今的紅利實現率,皆超過一○○%,部分甚至達到一○五%,其展現的優勢是「分得高」。
若某壽險公司連續多年的分紅保單都達到中分紅,而且即便歷經市場大幅震盪,都沒有因此中斷紅利發放,則可視為「分得穩」。例如市場上唯一未曾停售分紅保單的保誠人壽,過去十一年皆達成中分紅以上,也未因金融海嘯中斷紅利發放,展現高度穩定性。
富邦人壽資深副總經理黃國祥認為,分紅保單的紅利實現率,不只是看當年度的營運成果,還要放眼長期表現,才能確保紅利發放穩定,因此經營穩健、獲利穩定的保險公司,更能落實「與保戶共享紅利」的初衷;否則,即使帳面上的紅利分配比例再高,若實際發出的紅利不穩定,對保戶來說,也只是看得到卻領不到的「紙上富貴」。
換句話說,分紅比例的高低,雖然是判斷依據之一,但並非絕對,若無法搭配有效的資產管理與風控,分紅比例再高,也可能淪為帳面承諾。
紅利背後的選擇題 你適合哪種分紅保單?
至於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分紅保單?謝如涵觀察,三十~四十五歲的青壯世代,正值事業與家庭責任起步階段,最需要的是穩定的資產累積與強迫儲蓄機制,因此可透過長期持有累積紅利的儲蓄型分紅保單,為子女教育或未來退休打下基礎。
進入四十五~六十歲的中堅世代,大多面臨退休規劃與通膨風險,因此可選擇能提供穩定現金流與資產增值潛力的現金流型分紅保單。至於六十歲以上的樂齡族群,資產保全與財富傳承相對重要,具備高保障倍數與紅利增額特性的資產傳承型分紅保單,特別是美元計價商品,則成為首選。
隨著金管會在二○二四年頒布新制,要求壽險公司強化分紅保單在設計、揭露與審查上的規範,保險公司須揭示低分紅、中分紅與不分紅等多種情境,也須在紅利未達預期時,向主管機關說明與改善。這套監理架構,不只提升資訊透明度,也讓消費者在面對五花八門的紅利數字時,有更多依據可循。
分紅保單的選擇,不應停留在追求「分最多」,而是看誰「分得久、分得穩」。分紅保單的設計初衷,是讓保戶與保險公司「共好」,經營越好、紅利越多。
選擇分紅保單,與其說是在挑一張能「發紅包」的保單,不如說是在挑一個可長期合作的財務夥伴,但前提是真正認識分紅保單,具備選擇分紅保單的能力,才能讓這份保障真正發揮應有價值。
何謂CSM(合約服務邊際)? 在IFRS17下,壽險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一收到保費就把它全算成收入,而是必須等到實際提供保障服務時,才能逐步認列為收入。為了做到這點,保險公司在帳上建立一個叫做 CSM(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合約服務邊際) 的項目,用CSM將「未來的利潤」攤在保單的服務年限內,慢慢攤提,除了讓財報更穩定,也更能反映長期契約的真實經營狀況。 |
哪些保單有利於提升CSM? 高保費、長年期、低預期費用,以及高預期利潤,有利於保險公司提升CSM。具體來說,保障型保險商品由於死差益和費差益較大,比儲蓄型保險有更高的CSM。 |
金管會:分紅保單可分配盈餘不得低於70% 金管會在2024年7月針對分紅保單進行規範,要求保險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必須將上一年度的可分配盈餘進行分配,且這一比例不得低於70%。如果保險公司連續2年未能達到合理精算假設下推估的可能紅利金額的累積值,則需向主管機關說明原因,並提出改善措施。 |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業界動態
三商美邦人壽 「尋找台灣宮ㄑ一ˊㄐㄩㄣˋ」寫生比賽頒獎
三商美邦2007「尋找台灣... | 市場訊息 中國人壽:旅平險1+2網路投保術 年終出遊安心有保障2023年即將進入尾聲,你正在規劃聖誕節或跨年的出國旅行嗎?冬季出遊,許多民眾會安排出國玩雪或滑雪的... |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2年02月22日
國健署:冷颼颼 溫差大 「心」警訊 F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