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投資型壽險保單風暴來襲
文/盧志高 | 2007.09.01 (月刊)

投資型壽險保單「風暴」來襲!

才剛歷經「無理賠上限終身醫療險保單」停售震撼的壽險業者,在遭逢全球股災的同時,又要面對投資型保單「附加費用平準化」、「目標保費應與投保金額有合理對應關係」及「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最低比率」等新制的衝擊,「投資型壽險保單」即將面臨大洗盤的考驗。

購買「不受限」投資型壽險保單的最後機會

其中,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無疑將是焦點中的焦點。因為隨著新制實施,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自今(2007)年10月起,恐將面臨全面「停購」的命運。不想被綁手綁腳的消費者,今年9月將是購買「不受限」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的最後機會。

不過,這可能還得靠點運氣!因為,有些壽險業者其實早已悄悄停止受理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目前只有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可賣。但即使如此,對於不想「受限」的消費者來說,面對新制的「威力」,9月底前生效的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依舊具備強大的「吸引力」。

近兩年來市場持續熱賣的投資型保單,總是話題不斷,除了近期因全球股災而惹人注目的「外在」因素之外,「人紅是非多」,也惹來一道道屬於「內在」因素的枷鎖上身。「附加費用平準化」、「目標保費應與投保金額有合理對應關係」及「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最低比率」等新制,就是最新的規範。

首先是從今年9月起實施的投資型保單「附加費用平準化」及「目標保費應與投保金額有合理對應關係」。

根據金管會的要求,投資型保單的附加費用率總合不得超過150%,而且至少應該分5年收取,首年度保費中的附加費用率,還不得高於每年平均附加費用的2倍,但費用後收型的投資型壽險及變額年金險不在此限。

首年度附加費用率不能超過60%

因此,對於一般費用前收型的投資型壽險來說,如果保險公司決定分5年收取附加費用,首年度的附加費用率就不能超過60%(150%÷5年×2=60%);如果把收取年限延長為6年,首年度的附加費用率最高就不能超過50%(150%÷6年×2=50%)。

同時,為使目標保費與保額有合理對應關係,避免因不當配置保費而收取過多費用。金管會要求,投資型商品的目標保費不得超過20年限期繳費終身壽險年繳總保費,並以台灣壽險業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各年齡別百分之一百為預定死亡率、預定利率2%及附加費用率25%為精算基礎。

舉例來說,一名30歲男性投保100萬保額的20年繳費終身壽險,依前述條件年繳保費金額是3萬5千元,那麼9月後,他若要投保投資型保單,死亡保額預定100萬元,那麼他的目標保費最高就不能超過3萬5千元。

也因此,9月以後,業務員藉由配置高目標保費,以獲取高佣金的問題,將可望改善。當然,為與其他壽險同業競爭,獲取更多客戶,壽險公司也可以配置更低的目標保費。

至於預定從今年10月起實施的「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最低比率」,金管會要求,投資型壽險保單未來在壽險死亡給付和保單帳戶價值上,必須維持一定比率的關係。

定期定額投資的保戶衝擊最大

依照這項新規定,業者從今年10月起銷售的投資型壽險保單新契約(不包括投資型年金保單),必須根據被保險人的「到達年齡」,要求其在保險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上,必須適用不同的最低比率(死亡給付÷保單帳戶價值×100%)級距標準。

比如0到40歲之間的保戶,新契約的死亡給付除以帳戶價值,就必須維持在130%以上;41到70歲之間,必須在115%以上;若超過71歲,則必須超過101%。

如果低於前述標準,在保戶下次要再繳費時(包括定期定額保費或增額保費)就必須選擇將投資帳戶內的投資,酌量獲利了結,或者加費提高死亡給付的保額。也就是說,萬一因為投資獲利太好,導致保單價值大增,保戶非但不能再增加投資,還要再加錢購買「保險」的部份,要不然就只能選擇領回部份的投資獲利。

將投資型保單視為定期定額投資工具的客戶,受到的衝擊恐怕最大。因為只要在保單帳戶價值瀕臨上限的情況下,一旦投資獲利繼續增加,下期就不能再增加資金到投資帳戶中,甚至還必須另外增加壽險保額的部位。

附加費用「平準化」是好消息

據了解,由於前收型投資型保單的附加費用率,有些甚至超過180%,附加費用新制上路後,不但保險公司將頓失30%到50%的附加費用收入,保險業務員的佣金收入,也將跟著「平準化」,第一年佣金勢將大為降低。

姑且不論這是否會衝擊到保險業務員的銷售意願,由於投資型保單糾紛大多來自於附加費用的問題,此舉應該有助於減少投資型保單爭議,對消費者而言,除了費用率負擔減輕之外,投保前幾年實際投資金額所剩無幾的情況,也可以大幅改善,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

至於在「目標保費應與投保金額有合理對應關係」方面,由於「目標保費」佔總保費比率相對受到更多限制,在「目標保費」的附加費用率遠高於「超額保費」,更是業務員銷售投資型保單主要佣金來源的情況下,也多少會衝擊到業務人員的收入。

不過,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類似投保初期的總繳保費,可能只有10%用來投資連結商品的情況,更可確保不會出現,對保戶來說,是利不是弊,等於多了一層保障。

最低比率新制將壓縮投資空間

但「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最低比率」這項新制,則可能有點不同。

雖然政策是希望落實投資型壽險保單的「保障」功能,不要繼續被當成投資工具,但對於原本只要買「少少的保障」,就可以「多多的投資」的消費者來說,即使不能算「壞」消息,至少是「不好」的消息,因為投資空間勢必受到壓縮。

其中,「只投資不保險」的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更是首當其衝。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受到的影響雖然比較小,但也無法「置身事外」。

甲型及乙型保單的差別

目前市面上的投資型壽險保單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強調投資與節稅的通常是甲型,業者要求加買的壽險保額很低,甚至不要求加買,強調保障的是乙型,業者通常都會要求購買一定金額的壽險保額,比如30萬元,而兩者的主要差別,其實在於死亡給付如何計算。

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是一旦被保險人死亡時,取保險金額(壽險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比較高者,做為保單的死亡給付;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的死亡給付,則是將保險金額(壽險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相加。

在這個情況下,10月新制實施後,除了完全沒有保障或保障很低,不收危險保費或危險保費極低的投資型壽險保單,因為無法符合規定,勢必從市場絕跡之外,即使消費者購買的是其他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也勢必面臨必須多浪費「子彈」到保障上頭,加買的壽險保額必須增加,導致可投資金額減少的尷尬局面。

但可能更令消費者難以承受的是,未來實際操作時,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在投資金額上所受到的限制,甚至會比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還要多。

甲型保單恐難避免消費者「停購」的命運

以加買的壽險保額均為30萬元為例,到達年齡在0~40歲的被保險人如果選擇購買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依照新制,未來可以用來投資的保單帳戶價值上限,只有23.08萬元(詳附表),但購買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的消費者,可以用來投資的保單帳戶價值上限,反而有100萬元。

而隨著到達年齡及適用的最低比率不同,購買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與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在可以用來投資的保單帳戶價值上限的差距,可以說是有增無減,高下立判。消費者今年10月起若再購買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保障與投資靈活搭配的彈性。

因此,即使主管機關沒有要求「停售」,業者也沒有「停售」,問題是,今年10月起,還有沒有人會購買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

因為在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原本的優勢,自今年10月起便將永不復見,甚至變成劣勢的情況下,如果說是即將面臨消費者「停購」的命運,應該不難理解。因為,大概不會有人願意在代價相同下,選擇操作限制大得多的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

新制綁手綁腳,但不溯及既往

當然,保費增加,消費者獲得的保障額度跟著提高,也不見得是壞事。但是,投資型保單之所以能夠成功搶佔國內理財市場,消費者幾乎都是以投資做為前提,甚至把投資型保單當做「基金平台」,目的是為了累積財富,真正「為保險而投保」的比率,恐怕不高。

此外,「死亡給付與保單帳戶價值最低比率」新制實施之後,保戶每次繳費時都必須重新計算一遍,年繳就每年重算1次,月繳就每月重算1次,只要未達到最低比率標準,就必須調整,不是選擇多繳一些保費以提高死亡給付的保額,就是在不增加保費負擔的情況下,選擇領回部份的保單帳戶價值金額,才能符合規定。

但由於新規定不溯及既往,也就是在今年9月底之前銷售的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就不受影響,除非消費者對新制無動於衷,只要是希望可以隨心所欲增加投資金額,不必被綁手綁腳,必須同時提高保險金額的消費者,恐怕就必須把握今年9月份,這個購買「不受限」甲型投資型保單的「最後機會」。

但據了解,雖然有些壽險業者也已決定自10月起停售甲型投資型保單,但有些壽險業者其實早已陸續停售部份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並且主推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因此,消費者想在最後1個月搶購甲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如果硬要選擇保險公司,恐怕還未必買得到。

不過,由於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未來也必須適用新制,在操作彈性還是相對比較大的情況下,消費者也可以貨比三家,選擇適合自己、「代價」也可以接受的「舊」乙型投資型壽險保單,否則等到今年10月1日以後,那可就來不及囉!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迅速抵達事故現場 2005~2017已服務273,083人次
        ...
市場訊息
富邦證券:首次新開戶 線上開戶獎勵高達500 月月再抽iPhone XR!
從未在富邦證券開過戶的投資人注意了,富邦證券隆重推出30周年最新鉅獻,即日起至12/31止舉辦「富貴...
市場動態
颱風險再進化 手機投保結合氣象數據、3日內理賠
【本文重點】日前,瑞士再保(Swiss Re.)和中國平安產險合作推出一款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