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最近有個研究生告訴我,很多課程學了之後,實在不知怎麼運用,有時他甚至懷疑,有些課是不是多餘的?我告訴他,很多學問之所以演化成為一個學門,總不外乎是為了幫人類生命或生活上的需要,找尋答案或方法。不要自己把學習與生活一分為二,只要常常在工作、生活與環境中觀察,就可以發現,許多人生的智慧就來自於課程的啟發,相對的,生活中處處有教材。
當時因為我正在講授危險管理,這個學生便問我,能不能告訴他,學危險管理對我自己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我給了他四個字—坦然、無懼。
為何坦然?每一本危險管理課本通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危險是隨時隨地、無時無刻存在的。很多人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但若能進一步用心觀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能體驗這句話的真實。
有了這樣的體認,不論自己、家人、企業、社會,乃至於國家、世界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能坦然。因為危險真如空氣般的存在,所以無常正是生命中的常態。
「坦然」只是來自於對「許多事連下一秒鐘會如何,都沒有人可以預知」的體認,但這樣還不足以讓人因此沒有恐懼。因為即便是即將上刑場的死刑犯,面對立即的死亡,仍然難免恐懼,除非他已經做好了實質的、心理的準備。
換句話說,「做最壞的打算」只是危險管理的第一步,「做最好的準備」才是危險管理這門學問的精髓。前者讓人坦然,後者令人無懼。有了這樣的認知,學習與生活便合而為一。
好比說,談到死亡,不管是講自己或談別人,總是不安、恐懼,甚至動輒犯忌。或許因為這樣,這個人人都要經歷的事,反而變成人人最不願接受、最難以面對的事。
然而,死亡是每一個人必到的、共同的終點,不論偉人、凡人,從古到今,全人類無一例外。這個事實無人不知,但死亡仍叫大部分的人恐懼。
其實若能勇敢承認,每一個人從一出生就走向死亡,且沒有人可以預知何處是終點,或在何種情況下抵達終點,且這個事實從來沒有人可以改變,那麼討論或面對死亡這個終點就沒那麼多禁忌。但是這也只能讓我們談的坦然,卻仍不足以消除恐懼。
死亡來臨的時間、方法既無法預知,那麼唯有隨時做好最後一天的準備,才能把驚慌、憂慮、恐懼減到最低。不論是認真對待自己或身邊的人、珍惜時間和生命,或隨時做好所有的規劃,包括保險、遺產甚至是自己期望的遺體處理方式或追思、葬禮儀式等。那麼當最後一天到來,即使是毫無預警的,也能讓自己無憾無慮,活著的人只有追思與懷念。
由此看來,學習不只是課本或課堂上的東西,而是真的可以與生活結合,甚至可以內化成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嗎?
編輯推薦 | ||
健康醫療百科 內臟脂肪愈多 慢性腎病風險高1.5倍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6年正式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但你知道嗎?肥胖不只會引發慢性病,還可... |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給社會新鮮人的「初入職場自保術」 助走跳社會安心有靠山一年一度的畢業季來臨,千禧年出生00世代陸續告別校園,於今年夏天成為新一波職場生力軍,根據人力銀行調... | 財經時勢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預告>年銷200萬件,手機保險為什麼熱賣?
手機保險推出才3年,去(2020)年就已賣出200萬張,保費收入直逼40億元,手機保險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