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保險業怎麼了嗎?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雜誌 | 2023.01.01 (月刊)

二○二二年對整個保險業都是辛苦的一年,產險業身陷防疫險理賠的無底洞,六家公司相繼增資近千億元,而部分險種因為損率太高可能調漲保費,讓民眾誤以為產險業藉此轉嫁防疫險虧損。

壽險業則因美國聯準會五度升息引起的骨牌效應,導致部分公司淨值大幅減損,甚至出現淨值比為負的歷史紀錄,在金管會同意進行資產重分類後,雖有多家公司的淨值得以提高,卻也引起其他業者、學者質疑,消費者對「保險公司會不會倒」的疑慮也並未消除。

那麼台灣的保險業真的有事嗎?保險畢竟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而保險經營牽涉到全民的保險權益,民眾應該有知的權利,在相關訊息雜亂之際,更需要來自專家學者的客觀解說與專業建議,【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特別邀請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簡仲明、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及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主任兼商學院副院長詹芳書三位專家來為民眾解惑。

保險公司會不會倒?

會計或清償能力問題?

「保險公司會不會倒?」彭金隆說,的確有很多朋友因看到某些保險公司淨值太低擔心自己投保的公司是否安全,「我會告訴他,如果是因為淨值低而擔心的話,就必須先了解保險公司淨值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他說,擔心淨值低無非是擔心保險公司的資產無法清償負債,但保險公司報表所呈現的是會計負債而不是法律負債;也就是說,目前保險公司財報上的負債,是把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負債都折現到今天來看,這只是會計上的一個處理方法,並不是保險公司目前就必須要償還的債務,而且未來還會有很多變數發生。

「如果單看淨值的短期變動就擔心的話,未免過於杞人憂天。」彭金隆說,目前主要是因為美國利率大幅上升,導致產生資產未實現評價損失,是一種短期現象,不過長期來看,保險業的體質的確是該關心,民眾要關心但不用太憂心。

詹芳書接著表示,一般所說的「倒」在學術上稱為喪失清償能力,也就是說,立即變現的資產不足以支付立即發生的負債。若檢視各家壽險公司的財務狀況,目前並沒有看到這樣的跡象。因為壽險保單都是長期的合約,這些合約的履行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但我們看不到所有保單都要在同一個時間點一起理賠的狀況,自然也就不會有要在同一個時間點處分所有資產的問題。因此,這到底是一個會計上的問題或是失卻清償能力的問題,民眾要先分清楚。」

相較壽險是長期合約,承保一年甚至更短期合約的產險業,在經過防疫保單巨額理賠下,是否可能有失卻清償能力的問題?「通常保險公司財務發生問題都是漸進式的,不會有今天睡一覺,明天醒來就倒閉的事情。」簡仲明表示,防疫保單的情況的確比較特殊,也對產險公司的財務造成很大的壓力,所幸在主管機關嚴密監控以及平時就要求提存各種準備金,加上各公司股東的支持下,目前各產險公司的財務狀況都還算穩定。

淨值比與RBC兩大指標

壽險公司財報的關鍵密碼

保險公司財務健全與否的密碼都在財務報表當中,那麼民眾要如何從保險公司的財報中了解關鍵密碼?大學唸會計的彭金隆表示,各行業的會計準則最複雜的非壽險業莫屬,國際上許多專家為了描繪出壽險公司負債的樣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制定出台灣要在二○二六年實施的新會計準則。「老實說,民眾真的想要知道保險公司未來會怎樣,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去看保險公司的財報也要非常非常的注意。」但有兩個重要指標可參考,就是淨值比和資本適足率(Risk Based Capital, RBC)。

所謂淨值比,就是資產減負債的餘數(即淨值)除上資產所得的比率,若未達三%,就不符合主管機關監理的標準。不過,淨值比只能觀察短期的狀況,因為它隨時都在變動。以過去兩年來說,前(二○二一)年壽險業的淨值是歷史的高峰,但隔不到二、三個月就急遽下滑,到去年底已是自二○○八年以來次低的水位。「如果民眾很關心的話,我建議可優先參考資本適足率,這個比率會比淨值比好懂一些。」彭金隆說,如果保險公司RBC比率適足的話,民眾就可以比較放心。

對於RBC的內涵,簡仲明進一步解釋,就好像一個人做生意時要有本錢,這本錢就是自有資本,而做生意也會有風險,這風險在保險重要指標中稱為風險資本,也就是所銷售保單未來要承擔的風險成本,而自有資本占風險資本的比率就稱為風險資本適足率,目前監理標準最低是二○○%,也就是說,若要做一百元的生意就必須準備二百元的資本,這個指標保險公司每半年就要公開一次。但簡仲明也強調,觀察資本適足率要看長期,至少觀察個三、五年,才能對該保險公司財務狀況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RBC是綜合的長期指標

淨值比反應短期波動

民眾買了保險當然會關心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尤其是壽險,若發現自己投保的公司RBC或淨值比未達標時,應該如何面對?

詹芳書用體檢舉例說明,抽血檢查若發現肝指數偏高,可能是近期熬夜或飲酒過量導致,若另一指標胎兒球蛋白很穩定,就代表肝臟沒有什麼問題,前者反應短期的波動,後者則是長期的綜合指標,這剛好是淨值比與資本適足率的對照。他說,用一個重要指標觀察身體的綜合狀況是比較具有參考力的。去年淨值比低於三%的壽險公司中,只有一家RBC不到二○○%,如果兩項都沒有達標,才需要擔心。

彭金隆則以確診為例表示目前確診九九.五%都是輕症,根本不必擔心,但若原本體質就不好、有慢性疾病或症狀持續較久這三種狀況時,就必須要留意。意思是說,對於淨值比未達標的短期現象不用太擔心,但若該公司原本財務狀況就不好、淨值一向很低或過去就存在一些問題,或是景氣回溫各公司淨值都回升了,但這家公司淨值卻還是很低時,保戶就需要留意了。

申請資產重分類

淨值大幅回升 不公平?

對於去年幾大壽險公司透過資產重分類,使得淨值大幅提升,引發保戶、民意代表甚至一些學者的質疑,對此,彭金隆表示,本來保險公司就可以依自己的經營模式選擇資產分類的方式,這在會計準則上從來都沒有一致過,所以觀察財報要看長期,才能看出是否有一致性。「有人批評重分類不公平,其實之前的分類標準就是由保險公司自己決定的。」

詹芳書也表示,依會計公報的規定,當公司有重大經營模式變更時,譬如營運策略調整或商品線改變時,就可以請財會人員評估是否要做資產重分類,這是會計公報允許的。

簡仲明則補充表示,資產重分類並不是隨時能輕易啟動的,這個議題主管機關也相當關注,甚至要求重分類後所增加的淨值要提存不能分配股息。

部分險種將調漲費率

為轉嫁防疫險巨額虧損?

而像生了一場大病一樣,經過防疫險巨額理賠之後的產險公司,在體質上會不會產生一些影響?「一定會有影響的,相信產險公司對風險的管理,未來一定會更加謹慎,尤其是比較沒有承保經驗的巨災型風險。」簡仲明表示,承保巨災風險就必須要做好分散風險,這次的教訓會讓產險業未來的經營更加嚴謹,一些核保政策也會變得相對嚴格。

對於今年某些險種可能調漲費率,卻引來要將防疫險虧損轉嫁給消費者以及業者是否有聯合行為的質疑,對此,詹芳書表示,主管機關對產險業訂有一套嚴謹的費率調整機制,如果精算人員檢視過去幾年的經驗發現有費率不足的情況,在一定條件下就可調漲價格,同樣的,若經驗情況良好也必須調降費率,這個機制已經行之有年了。

簡仲明則對聯合漲價一說提出解釋,他表示產險費率每個險種都各自獨立,各自反應損率狀況。不過,像天災的風險因需仰賴再保險,若國際再保資源、緊縮成本提高,導致各家公司都要適度調漲費率,但各公司成本會有差異漲幅也會不同,因此,並沒有聯合行為的問題。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拒賠日間住院 遠雄人壽判賠149萬元
北市一名男子罹患憂鬱症,前年在三軍總醫院日間住院治療90.5日,並向遠雄人壽申請理賠149萬多元,但...
市場訊息
華南產險:結合IC Care醫療諮詢 出國旅遊享健全照護
時序接近年底,聖誕節、跨年、寒假乃至明年一月長達九天的春節連假,一連串接踵而至的節日都讓人蠢蠢欲動,...
退休規劃
500萬退休金 輕鬆入袋
隨著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延長,退休金規劃儼然成為全球關注課題。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一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