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明(二○二三)年元旦起年滿十八歲,就可以自主買保險、賣保險了!愈來愈多保險公司訴求年輕化,強攻「Z世代」市場,業務員愈年輕,就愈有機會拓展人力和商機。
過去保險公司的增員對象為二十歲以上大三、大四的準新鮮人,如今成年新制上路,增員對象下修至十八歲,將有望提升保險公司前進校園挖掘人才的潛在機會。
有多少大一、二科班生渴望投入保險業?根據本刊執行的「二○二二全國財金保險系所就業意願大調查」,財金保險科系大一、二生「想從事保險工作」的比率將近四成;明年開放十八歲就可以參加資格考試、成為保險業務員之後,如何與這一群「史上最年輕的增員對象」溝通,也將成為保險公司開拓年輕人力市場的契機。
Z世代 |
增員大利多?
保險公司蓄勢待發
市場上以業務員通路為主的保險公司,如富邦、三商美邦與南山人壽,皆相當期待十八歲新血的加入。
富邦人壽業務通路處資深協理李豪表示,富邦人壽多年來都有在各大專院校進行校園徵才,原本是在大三、大四階段舉辦,新制上路之後,只要學生一進入大學就可以開始進行;此外也會跟學校做一些結合,讓學生提早接受專業的保險知識跟教育。
「從大一開始,我們就會進入校園挖掘人才,搭配在學免考核專案,讓他們沒有業績壓力,可以兼顧學業。」三商美邦人壽業務通路本部副總經理黃秋源說,因應十八歲成年新制,公司校園徵才的節奏會往前推到大一,包括走入校園跟學校合作職涯課程、安排學生企業參訪,以及暑期實習計畫。
對於保險業務員的年齡門檻下修,南山人壽優質增員部經理謝至偉表示樂觀其成,他說,南山人壽一直都有舉辦多元化的校園經營活動,包括寒暑期營隊、校園樂活競賽、產學合作等,未來會擴大觸角至十八到二十歲的年輕族群,預估每年可多接觸超過一萬人次。
史上最年輕新血加入
催生四大正面效益
在產學界專家眼裡,相較於「增員人數擴大」的直接效應,保險業務員的年齡下修至十八歲,為保險市場、行銷、公司本身及社會所帶來的正面效益,反而更值得期待。
一、刺激活化市場
「年輕人的思維還沒有很僵化,也許能夠為產業帶來一些新的刺激。」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林姿婷認為,年輕人進入保險業,對產業來說絕對是一件正面的事情,因為他們會為市場帶來活水,同時用新的思維、新的方式去經營市場。
黃秋源發現,其實台灣的年輕人滿懷熱情、鬥志,也很想打拚,但是缺乏平台,用台語形容就是「要拚無所在、落網抓無魚」。他相當期待十八歲年輕人投入保險市場,讓保險業務變得更活潑、更有效率。
二、用年輕人的方式行銷保險
「年輕人能接觸到的客群不一樣,有些客群就是得用創新的方法才能接觸到他們。」林姿婷認為,年輕人擁有與生俱來的數位優勢,十分擅長拍片、當Youtuber,「如果讓年輕人結合數位科技、用自己創新的方式行銷保險,不是很好嗎?」
三、為保險公司的形象加分
有業者分析,一旦保險業務員的年齡放寬到十八歲,保險公司也開始招募這批人。站在公司的立場,也許要投注更多的教育成本、年輕人的業績貢獻度也不會太高,然而若將其視為投資,就長遠的影響來看,對於整個公司年輕化的形象,有正面加分的作用,也可提高一般年輕族群對保險公司的好感度。
四、提升年輕世代的保險觀念
一位擁有多年資歷的保險業務主管觀察,近年來年輕人愈來愈習慣使用手機、網路投保,然而當保險事故發生或有疑問的時候,可能找不到諮詢的對象。因此,保險公司推出適合年輕人、可以網路投保的簡易型保單,由年輕族群來銷售,相信可以讓保險的普及率或接受度更高。
專家:業績幫助有限
但有助培養風險意識
十八歲年輕人投入保險業,除了為保險公司注入新血、為保險市場帶來多項正面效益之外,實質上能帶來商機嗎?
多數學者專家普遍認為,十八~二十歲可以自主買保險,對保險市場帶來的顯具商機的可能性不大,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十八~二十歲「購買保險的預算」相對有限。即便十八歲成年人可以自主買保險,對保險市場的商機貢獻,可能還是微乎其微。
事實上,還有另一個原因則是,台灣年輕人普遍沒有建立健全的風險意識,對保險的認知有限。謝至偉直言,對大部分的年輕人而言,買保險通常不會是最先考慮的選項。
不過換個角度想,若能透過增員十八歲的年輕業務員,由他們從自身視角洞察自我潛在的風險缺口,觀察同年齡層的實際需求,提供時下年輕人真正需要的保險保障,藉由同儕之間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年輕族群的風險意識,讓保險識讀教育的概念更向下扎根,長遠來看,也有助於拓展年輕市場的保險商機。
李豪認為,現在很多學生主辦社團活動,透過行前購買旅平險、意外險,能逐步養成事故風險的觀念,未來一旦十八歲可以買保險,可以自己當要、被保險人,直接投保與保險公司洽定契約。
儘管年輕人對保險市場的業績貢獻,短期內依然相對有限,但隨著意外事故頻傳加上疫情衝擊,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將預算投入到保險,謝至偉觀察,年輕人對創新型態、保費相對便宜的保險商品接受度較高,如外溢健康醫療險、長年期高保障型商品,是未來可期的保險新商機。
然而,保險從來就不是一步到位,一次就能買對買夠。人生死亡風險是拋物線狀態,本就該以當下的風險和能力,購買最適合自己的保單,再慢慢堆疊,而非一次購足。因此,雖然不必過度期待十八歲成年新制上路對保險市場能帶入多大商機,但是可以用時間換取空間,用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年輕人的風險觀念,當未來有機會為自己的人生規劃保險時,就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此外,儘管年輕人大多只有能力購買意外險等基本保障型商品,對保險市場的業績貢獻不大,卻可以讓年輕人體會保險保障的功能。
年輕人賣保險存隱憂?
專家拋四大疑慮
雖然多數專家學者看好這項新制為保險市場帶來的正面效益,但對可能伴隨而來的一些隱憂,也提出提醒。
專業知識不足 恐傷及保險業形象?
「站在保險業的立場,總是要顧及保險品質。」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盧榮和說,賣保險需要專業,也需要人生歷練,當年輕業務員的人生經驗、專業度、職業倫理道德通通齊備之下,就可以幫消費者做一個客觀的保險規劃;然而,如果沒有具備這些條件,只是因為身分、資格允許開始賣保單,對於保險業長期的形象而言,恐怕未必是正面的。
不清楚保險的意義與功能 恐不利於定著率?
一位資深的保險業務員說,年輕人很容易因為高收入就想加入保險業,卻不清楚保險的意義跟功能。「例如我們吸引年輕人進來,你跟他說做保險多有意義、可以幫助人,問題是他們腦中沒有這個畫面,也不太清楚這個工作的價值在什麼地方。」他表示,當缺乏核心價值,久而久之,一旦銷售遇到挫折,就會讓人擔心他能否走得下去。
未考量負擔能力 恐引發保單脫退潮?
十八歲年輕人可以自己買保險、簽契約,就代表擁有保險自主權,然而,會不會在思慮不周的情況下,購買無力長期負擔的保單?
盧榮和指出,投保要有二個條件,一是需求,二是能力。他舉例,假如一位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人,被業務員說服購買一張繳費二十年的終身壽險,在沒有完全搞懂保單內容之前,沒有衡量自身需求及繳費能力,就貿然簽下保單的話,後續恐怕會衍生更多財務困境、保單續繳率偏低等問題。
對此,黃秋源同樣也提出擔憂。當年輕人貿然簽下保單,在沒有考量收入、保費來源的情況下,更嚴重恐怕會引發保單脫退潮。
判斷力不足 銷售恐誤踩紅線?
當高齡金融剝削事件層出不窮,為了公平待客,相關保險規範愈來愈多。然而,年輕業務員在專業知識及判斷力不足的情況下,同樣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誤踩紅線。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提醒,初踏入職場的年輕業務員,很有可能為了衝業績、拚佣金,在招攬話術上碰觸到法律禁忌。
建立四大配套措施
發揮實質正面效益
儘管多數產學界專家對於十八歲投入保險市場一事抱持樂觀態度,但也異口同聲表示,要有配套措施的支撐,才能放大正面效益。
配套一:保險教育向下札根
郝充仁認為,既然要開放十八歲可以賣保險、自主買保險,那何不從國中、小學開始,就給予學生風險管理跟保險的知識跟訓練?或者,讓風險管理跟保險學成為通識課程,做提前教育。打下基礎之後,未來若有意進入保險業,就可以銜接保險公司提供的專業培訓,而非從零開始。
愈來愈多保險公司積極推廣保險教育,就有壽險公司和「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合作前進全台高中校園,扎根保險教育。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認為,校園內對學生最具直接影響力的就是老師,十八歲在法律意義上是成年,但孩子們的知識與經驗相對有限,因此校園教育應扮演起關鍵角色,透過第一線教學現場,應將保險基本觀念融入課程之中,讓學生提前理解保險的本質與意義,以利孩子們年滿十八歲成年之後,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保決策。
配套二:從銷售基本保單開始
初踏入保險市場,年輕人該從何開始?李豪建議,年輕業務員的社交圈多半是年齡相近的人,因此可從基本保單切入,例如年輕人活力充沛、活動較多,或是交通工具普遍是機車,危險性較高,可以從意外險的保障銷售開始,也藉此讓周圍朋友了解風險意識。
配套三:建立投保、核保輔導機制
「為了防止十八歲賣保單產生糾紛,壽險是不是要有一套審核機制?」盧榮和指出,即使已開放十八歲當要保人、業務員,仍應該有配套的輔導或複核機制。
他認為,未滿二十歲的業務員進行業務招攬時,保險公司應該配置一位「業務輔導專員」陪同協助,以免後續爭議發生。而投保方面,由於十八歲仍涉世未深、經濟能力較不足,未來若想自主投保,也應設立「需告知父母」等附帶條件,以免在業務員遊說之下,草率簽字。
配套四:鼓勵年輕人自主投保
想提高年輕人的風險意識、進而主動投保,預算恐怕是最根本的問題。對此,郝充仁建議,一旦十八歲以上的年輕人開始投入職場打工,公司除了提供基本的勞健保之外,不妨另外主動以提撥、資助的方式,鼓勵年輕打工族追加購買保費便宜、也負擔得起的意外險。如此一來,不僅能減輕年輕人的投保壓力,也能實質發揮壽險的保障功能。
綜觀來說,當保險公司紛紛引頸期盼年輕新血的加入、產學界專家對於十八歲年輕人賣保險與自主買保險,也大多表示樂觀其成,認為這不僅讓年輕人享有自主權、選擇權,更能提早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只要建立足夠的配套措施,降低社會大眾的疑慮和隱憂,相信「十八歲賣保險行不行?」這件事對台灣保險業人力市場,將帶來值得期待的正面影響。
年輕世代加入保險業 先培養KASH四要件
綜合各界產學界專家的分享,年輕人從事保險業,應培養專業度、態度、銷售技巧及自律好習慣等特質,也就是所謂的KASH法則(Knowledge知識、Attitude態度、Skill技巧、Habit習慣),讀音同CASH(報酬)。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報稅必看!旅平險、年金險 列舉扣抵綜所稅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是每位受薪階級的年度大事,「明明沒賺那麼多,怎麼要繳這麼多?」不想平白從口袋掏出白... | 市場訊息 健保署:「全國偏鄉醫事人力需求平台」 通往偏鄉服務的平台開始啟動為維護偏鄉離島民眾就醫權益,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積極協助招募各類醫事人員至偏鄉服務... | 市場訊息 國泰金控:數位徵才大玩創意梗 吸引數百位人才上門
2019年國泰金控徵才,以「敢於做最好的選擇」為主軸,鼓勵求職者勇敢做出最好的決定,繼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