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防疫險回歸保單條款 「通融理賠」不符合保險制度
文/鄭伃家 |《現代保險》雜誌 | 2022.10.06 (新聞)

當新冠疫情逐漸趨穩,國人逐漸恢復往日生活步調,防疫險理賠深淵卻成為產險業者擺脫不了的噩夢。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10月3日止,防疫雙險合計已理賠1,135億元,理賠金額增加速度依舊未見趨緩。

隨著與疫情共存的新常態下,承保防疫險的前六大產險公司(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和泰產險、兆豐產險及中信產險)對於防疫險的理賠融通條件,也開始進行滾動式調整,期盼藉此降低過於氾濫的防疫險理賠情況。

事實上,防疫險理賠的飆升,是當初因應國內疫情升溫,產險公司配合政府政策,對於防疫險的理賠採取「融通」給付,也就是理賠條件放寬,給予比保單條款更有利於保戶的解釋,包括快篩陽即確診、輕症居家照護視為住院等情況,都放寬認定給予理賠。

而時至今日,新冠病毒輕症化,國內醫療量能恢復,原本負責收治新冠確診病患的專責與負壓病床空床率,例如醫療量能最低南區已從緊繃時期的25.4%回升至40.9%,而全國平均也維持在50%以上,因疫情爆發導致醫療量能吃緊的狀況,顯然已經明顯減緩,因此國泰產險率先宣布,自10月1日起將調整防疫險「住院醫療」理賠的融通辦法,需有抗病毒藥物才予融通給付,而中信產險也宣布自10月4日起比照辦理。兆豐產險5日也表態跟進,從原「不限定用藥」改為「需公費抗病毒藥物」才給賠。

另外,防疫險銷售件數最多的富邦產險及沒有金控奧援的和泰產險則維持要求保戶必須出示抗病毒藥物證明才能比照住院日額理賠。至於新安東京產險的防疫商品,僅針對確診和隔離給予理賠,無給付住院日額,目前仍維持以快篩陽即確診的融通方式進行理賠給付。

這一場防疫險理賠亂象,徹底顛覆保險「轉嫁風險、填補損失」的基本原則,保險理應該依法、依約、依核保準則行事,謹守保單條款已明確規範的理賠條件。然而,防疫險一再開放融通,例如以快篩陽代替PCR確診、居家照護視同住院等,早已超出保單條款的理賠要件,這雖然是疫情高峰期間的權宜之計,但套用在保險理賠時,卻成為超高道德風險的圈套,有心人士不但可以自己決定何時何地確診(防疫措施的刻意不作為,讓自己身陷在染疫高風險的狀態),加上確診認定過於寬鬆,甚至呼朋引伴鑽漏洞,製造「非住家屬」全都變成「同住家屬」,進而全部隔離的假象。

保險是集眾人之力,在緊急危難時刻,提供保障的良好制度。但是如果不依照遊戲規則,會讓風險超過原來計算的範圍,遭受到損失的可不只保險公司的理賠損失,更有可能導致保險公司經營困難,甚至會造成對車險、火險、水險等理賠清償能力困難的連鎖反應。

保險公司賠出來的任何一筆保險金,最先動用的是「全體」保戶繳的保費,萬一保險公司不幸倒閉,所有保戶都會成為無辜受害人,數以千計的產險公司員工也會因此失去工作,這樣的結局將造成社會更嚴重的不安,甚至再掀一波對主管機關的信任危機,造成保戶、產險公司和主管機關三方皆輸的局面。防疫險之亂產生的蝴蝶效應,並不只是我們眼前看到的巨額理賠而已。

面對仍在高原期的防疫險理賠,金管會提出兩項解方,但都僅是從監理面替產險紓困,相對於即將突破1,200億元的巨額金額,簡直九牛一毛,再多的增資和監理寬容,恐怕都無濟於事。唯有讓防疫保單回歸保單條款,依依法、依約進行理賠案件審核,才能夠從根本解決問題,終止防疫險理賠對產險業造成的史上最大危機。

 

延伸閱讀:

悲傷產險業

產險存亡之戰!防疫險理賠直逼2021全年總賠款 學者提3解方

防疫雙險理賠黑洞 金管會擬出手援助?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透過顧客關係管理 讓危機變成商機
金融海嘯襲捲全世界,影響各地金融市場,連帶對保險業也造成衝擊,在台灣,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南山人...
調查&排名
平均每天近7萬人上牙醫診所 8年用掉健保1,852億!
台灣的健保真好,這可不是口號,不相信?去問問那些求學、工作、居住、繳稅都在國外,要看病卻一定回...
調查&排名
2014年 24家壽險公司 繼續率
  繼續率 為減少民眾投保前未仔細閱讀條款,或未審慎評估保單是否符合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