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俗話說「有土斯有財」,老一輩的人總認為,有錢一定要買房子;然而,也有不少人為了買房、養房,窮到只剩房子,甚至好不容易繳完房貸就準備住進養老院。也有很多人會用保險存錢、滿手保單,有需要時卻用不上。
面對高齡少子化的趨勢,當年賣命打拚、存下大筆積蓄「養」的房子、買的保險,在需要時能不能「養我們」?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邀請四位專家,為觀眾解說,萬一年老時有資金需求,如何讓房子和保單「活起來」,變成照顧自己老後生活的「永久財」!
房市熱絡 貸款餘額創新高
資產配置 專家怎麼看?
疫情持續升溫,房市依舊熱絡,貸款餘額持續飆升。根據中央銀行統計,截至去(二○二一)年十一月,台灣住宅貸款餘額高達八兆六九四四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國人寧可每年繳交上千億元的房貸利息,也要咬牙買下一間房,究竟是為什麼?
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兼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認為,主要有四大原因,包括低利率、股市V型反轉、通膨危機意識,以及房市看漲。「疫情期間股市曾經大跌,後來又V型反轉,不少人一夕間創造財富,剛好利率低、借貸成本低,買房變得相對容易,加上面對通膨風險,以及看好未來房價上漲,就會傾向把錢投入房產。」
然而,買房看似添購資產,對很多人而言卻是「負債人生」的開始,許多年輕人為了購屋,無論如何也要擠出頭期款,卻沒考慮未來得扛下好幾十年的房貸,「以前買房還款期大多是二十年,現在已經普遍拉長到三十年,雖然目前利率非常低,但未來如果利率翻轉提高,利息的負擔也會加重,是否有穩定的收入可以支付房貸就是一大考驗。」《現代保險》雜誌發行人林麗銖說。
買房是五「子」登科最遠大的想望,不少年輕人因為付得起頭期款,就大膽出手買房,對此,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呂瑞齡提醒,買房需要長遠考量和財務規劃,收入穩定且大於支出,才能考慮買房。而林哲群更建議,買房不必一步到位,不必非要買在蛋黃區,更重要的是,每月負擔的房貸額度,最好不要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免影響生活品質。
不論買不買房,資產配置都十分重要,精算背景出身的臺銀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劉啟聖認為,年輕人可將收入的十分之一作為生活花用,剩下的投入到資本市場,包括不動產、基金、保險、股票等,搭配符合自身風險承擔能力的標的,持續穩定的投入,到了屆臨退休之際,就相對有機會達到財富自由。
人生兩大「永久財」
房產、保單 如何活化?
房子是不動產,變現不容易,保險也大多為長年期商品,且具有以小搏大的槓桿功能,解約是最不利的選擇。但萬一需要現金周轉,如何運用手邊最保值的房產和保險,將這兩大「永久財」轉換成可靈活運用的現金流?
「房子是永久財,終身壽險保單也是,房子可以Refinance(再貸款),讓老年生活有穩定現金流,終身壽險則可以保單貸款,隨著帳戶價值(保單價值準備金)增加,萬一臨時有資金需求,不必解約,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保單貸款即可。」劉啟聖分析。
「某些保險的確是一種強迫儲蓄的商品,」林麗銖指出,早年的保單,雖然利率不比當時的市場利率高,但隨著市場利率一路往下走,當年那些固定利率的商品,就成了高利率的保單,也累積出一筆可觀的保價金,「如何讓這些有保價金的保單活化,用在自己老後的生活,是高齡化社會非常重要的課題。」
老一輩的人即使手頭再緊,都會守住一間房。但如果年老時只剩下房子,手邊沒有現金應付生活所需,該怎麼辦?大多數的人直覺是「把房子賣了變現」,「賣了確實就有一筆錢,但可能不小心花光,或被親友或子女挪用。在美國,把房子抵押給銀行,由銀行提供穩定現金流,即不動產逆向抵押貸(Reverse mortgage),是相當普遍的作法。」林哲群說。
這就是所謂的不動產Refinance(再融資),台灣自從二○一五年底主管機關開始鼓勵銀行開辦「以房養老」以來,也開始有人這麼做。
畢生積蓄在房產
以房養老 打造穩定現金流
養房子大半輩子,如今,房子也可以養你。
「例如一位六十五歲的長輩,用新北市中和的房子,申請以房養老,經過鑑價評估,房產價值一千八百萬元,以七成貸放,申請三十年,所以每個月我們就固定撥付三萬五千元給他。」作為國內承作以房養老件數最多的合庫銀行,呂瑞齡認為,對照國人平均餘命已達八十一歲,保障到九十五歲的以房養老,足以照顧大部分人的晚年生活,如果到了九十五歲仍健在,還可以向銀行申請延長,讓老後生活無後顧之憂。
然而,已推行超過五年的以房養老,迄今民眾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並不高。根據銀行局最新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台共十四家銀行開辦,核貸件數僅五六二六件,核貸金額三二一億元。
林哲群認為,現代人壽命持續延長,加上房價未來可能下跌,這兩大因素都可能影響銀行的承貸意願,或是在核貸時相對嚴謹。也就是說,利率變動、房產跌價、平均餘命等風險因子複雜,都會影響銀行的承作意願,因此目前承辦的多為公股銀行,若要積極推廣仍需仰賴政府提供政策上的誘因。
要注意的是,辦理以房養老必須經法定繼承人同意,通常是子女,「主要是考量以房養老的借款人,大多是高齡長者,所以在申請借貸時,會安排律師或第三方見證,讓借款人(年長者)和通知義務人(法定繼承人)瞭解申請以房養老貸款的內容和細節。」呂瑞齡說明。
換句話說,想要辦理以房養老,需要法定繼承人同意,只要有人反對,借貸人(長輩)想申辦以房養老就會遇上困難。
現金周轉 不用靠解約金
保單活化 流程簡單又方便
相較之下,不必子女同意,也不需要受益人同意的保單活化,就簡單方便許多。「不論是保單借款或保單活化,都是要保人的權限,不需要其他人同意。」劉啟聖說。
根據統計,二○二一年上半年壽險解約金高達四二七七億元,佔全部壽險給付近四成五,可見當民眾投保後發生突發狀況,導致原本規劃的保險不符合需求或臨時需要現金周轉時,「解約」往往是主要選項。
然而,解約不但導致保障停止,未來如果有需求,也很難把保障重新「買回來」。「如果急需用錢,建議可以申請保單貸款,隨借隨還,」劉啟聖指出,只要是含有保價金的保險商品,例如終身壽險、儲蓄險或其他有保本功能的保單,保戶就可以申請保單貸款。
而二○二二年開始,各壽險公司配合政府政策,提供經濟弱勢保戶的「保單紓困貸款」將全面「常態化」,符合條件者每人最高可申請十萬元,利率比照勞保紓困貸款,目前是一.二八%,遠低於保單借款利率三%~六.九%,或許可改善壽險解約金佔比偏高的狀態。
活化保單資產 保障復活
轉嫁自身的高齡老後風險
把保單解約,就像把房子給賣了,不是再也買不回來,就是無法用同樣價格買回來,因此,除了保單貸款,「保單活化」或「保單轉換」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許多民眾投保終身壽險的目的是留愛給家人,但當子女長大成人,自己責任已了時,保留這樣的壽險保單意義已不大,如果能夠用來彌補自己的保險不足,二○一四年上路的保單活化,就是一種解方。
「保單活化可以滿足老後的保障需求,早年買的終身壽險,能夠在自己身故後留給受益人一筆錢,但受益人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保險金?自己的醫療和長照風險缺口,有沒有被滿足?」林麗銖表示,保單轉換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以原保單投保時的年紀,計算轉換保單的費率。她舉例,六十歲的張三,若想把三十歲時買的壽險保單轉換成長照險,保險公司會用張三當年投保的年齡(三十歲),做為計算轉換的長照險的費率。
但並不是所有保單都可以申請轉換,劉啟聖提醒,必須是具有保價金的壽險保單,才能申請轉換成長照險或醫療險。
不論是終身醫療險或長照險,都是因應高齡社會而陸續推出的保險商品,年輕時投保負擔不會太大,但若到了六、七十歲才要購買,不但體況未必能通過核保,保費也相對昂貴,因此利用「保單轉換」就成為保戶因應晚年生活的一個選擇。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蘭克林:經濟及獲利成長加速 美股震盪提供加碼機會年初美國候任總統川普記者會上並未對市場期待已久的減稅及財政政策多所著墨,政策面能見度未見提升,且市場... | 市場訊息 全球人壽:別讓北極熊不開心 E化減碳愛地球全球人壽為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再度推動無紙化作業,即日起至9月30日止,只要全球人壽有效保... |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落實公平待客服務原則 打造友善平權環境 推動高齡防詐與金融友善服務 發揚運動平權精神富邦人壽秉持公平待客精神推動永續影響力,112年獲金管會評選為「公平待客原則評核」績優業者,推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