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保監會升級為正部級單位
《證券時報》日前中共中央決定,中國保監會改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成立中國保監會黨委,吳定富任黨委書記、主席。
吳定富強調,黨中央、國務院此次把保監會和銀監會、證監會作為三個平行的單位設置,進一步確立了保險業在金融業中的地位。這是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強保險監管,確保保險機構安全、高效運行,提高防範和化解保險業風險能力的重要步驟,也是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和制度的必然要求。
團體年金銷售自律公約啟動
《中國保險報》為了促進團體年金(分紅型/萬能型)業務的公平競爭與健康發展,加強行業自律,經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壽險工作委員會團體保險工作部各公司共同協商,並通過﹁關於團體年金(分紅型/萬能型)保險產品銷售自律公約﹂。
該﹁自律公約﹂共十二條,特別強調各壽險公司「將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複利二.五%」的規定,並執行條款規定的保證利率,不得向客戶承諾高於條款規定的保證利率。同時,各公司承保團體年金(分紅型)業務時,對於每次所交保險費一次性提取管理費的提取比例不得低於二%,分配給投保人的可分配盈餘比例不得高於八十%;承保團體年金(萬能型)業務時,手續費提取比例及各年度管理費提取比例累計不得低於二%,客戶分成比例不得高於八十%。
保險上網緣何無人喝采
《科技鑫報》現階段隨著中國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商業電子化革命給保險業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跨越式發展契機。保險業同其他行業一樣不失時機抓住這個機遇,各家保險公司不惜代價先後都開通了自己的網站。然而,這一付出並沒有給保險公司帶來預期的回報。各保險公司網站形同虛設。
保監會機構調整的信號
《經濟參考報》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當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勢頭很好,但是離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離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二○○二年中國保費收入三千零五十三億元人民幣,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三%,人均保費收入只有二百三十八元人民幣,保險業已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要。吳定富強調,保監會進行的機構調整是中國保險業發展史上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對整個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保險業將迎來一個更大的發展。
廣東整肅銀行保險,已進行誠信宣誓
《南方都市報》日前,為整肅銀行保險市場,廣州保監辦已向駐粵各壽險公司和商業銀行及郵政儲匯局下發「管理指引」。「指引」特別強調,不得將銀行代理的壽險產品與銀行存款和國債進行片面比較,並不得將壽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前景進行不準確和不確定的宣傳,不得出現「最優秀、最有前景和最有實力」的字眼;壽險公司在宣傳單中不得使用「今年投保明年分紅或年年分紅」的保證分紅字眼。據悉,個別公司和銷售人員已受到廣州保監辦的處罰。而新華、平安兩家保險公司率先進行了誠信宣誓。
四千輛公務車領下二千萬元保單
《四川在線》日前,成都市政府採購服務中心宣布,成都市政府部門近四千輛公務車定點保險、逾二千萬元的巨額保單被人保成都市分公司和平安財險成都分公司奪得。
據悉,在日前召開的政府公務車輛定點保險投標會中,人保、平安、太平洋、中華聯合、華泰和永安六家保險公司參加競標,經評標委員會的嚴格篩選,日前,成都市政府採購服務中心最終公布中標結果。
這是繼去年該市一千四百餘輛公務車輛採取定點保險後,成都市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公務車輛第二次定點保險。
保監會:保險與資本市場應同步發展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保險發展論壇二○○三年會」上,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吳小平在主題發言中強調,保險業與資本市場的關係已經不是需要研究的理論問題,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他說,保險業發展到今天,如果不能處理好與資本市場的關係問題,將會影響整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他說,有人認為如果允許大量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可能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穩定經營,如果發生大的風險,甚至會引發社會問題。因此保險市場應該與資本市場同步發展、同步完善。
保險經紀介入銀行保險成「三贏」
《金融時報》傳統的銀行保險是銀行與保險開展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但日前在上海,保險經紀公司開始介入銀行保險,一種新型的「銀行—保險—經紀」模式已經浮出水面,並取得了良好效果。業內人士認為,「銀行—保險—經紀」的合作模式,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充分發揮了專業保險中介的作用,理順了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關係,提高了銀行保險銷售渠道的效率,形成了「三贏」局面。
編輯推薦 | ||
財產保險 物聯網風險增 資安保費漲價100%(詳全文)如果詢問台灣的企業對資安防護有什麼準備,大部分的答案是「我們公司目前還沒有這筆預算…&... | 市場訊息 公勝保經:專業致勝 蟬聯最佳保險專業獎六連霸
公勝保經董事長蔡文俊(右七)與總經理李雯蕙(左七)率領的公勝保經團隊表現優異,一舉拿下201... | 市場動態 超巨額保險遊走法律邊緣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自一九九六年來,美國便有不少擁有千萬以上財產、且不期望能久活的富老,心甘情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