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沒有人喜歡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送人,但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生活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自然而然會受到不良事物的影響。一位朋友跟我講,在天津買保險討價還價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客戶在購買保險時要求退佣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同樣的條款誰的退佣高就和誰做。他們對於保險銷售的看法與對藥品銷售的看法是一致的,業務員是高佣金,掙錢太多,太容易,不要求退佣有點給富人捐款的意思,心理極不平衡。
退佣後,還能指望什麼?
其實現在保險公司業務員的收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底薪+佣金。底薪很低,是否夠車馬費都值得懷疑;佣金呢,長險期交最高,首期三十%左右,此後還可提取幾年,但已經很少。乍看提佣比例確實很高,然而如果你把保險公司給業務員的佣金分攤到幾十年,就會發現少得可憐。為什麼需要分攤到幾十年?因為客戶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服務。另外,保險的價格,特別是長期壽險的價格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沒有那麼大的謊,至於某些健康險甚至屬於賠錢狀態,保險公司主要掙的是投資的錢。還有,業務員的收入絕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在壽險公司,高收入人員也就在十%左右,其餘人員都在中等收入以下,再考慮到工作的艱辛,沒有完善的保障,他們的收入是不高的。我想,如果消費者了解這些,就不會一方面抱怨保險公司服務不好,另一方面又要求業務員退佣。您把他維持生計、提供服務的錢拿走了,還能指望什麼?
一味追求規模的誤導
退佣作為一個現實存在,保險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可否認,代理人制是世界上保險公司的通行做法,但當看到通過代理人銷售的保險已經從九十%下降到六十%時,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而且在引進這種銷售模式(代理人制)的同時應該結合中國國情,對某些地方進行適當的調整。舉例來說,對業務員每年佣金的分配比例可否做出調整,使業務員能把保險當作一個終身的事業來做?如何給業務員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如此等等。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保險公司能否從一味追求規模的誤區中走出來?我個人以為這是造成業務員退佣的一個關鍵因素。圈內人都知道,保險公司的目標只有一個——規模。各公司非常在意自己在市場上的份額,排名第幾。以此類推,各下屬團隊自然也以規模為首要考量,業績層層分解,所有利益均以規模為準。重壓之下,業務員為了生存,為了維持,為了晉升,退佣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這方面外資的保險公司做的比較好,他們更看重效益、信用。中國內資的保險公司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很難做到,究其原因也許是面子使然吧。
形象好,大家的飯都好吃
那麼,作為返佣的主角——業務員是否也存在自己的問題?當然。在新《保險法》中特別增加了一百三十四條,禁止業務員退佣,在全國的許多地方保險公司也簽署了自律公約,但這能起到多大的效果?當規定與自身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而且退佣是一對一時,到底會發生什麼,不言而喻。長期以來,業務員的素質問題一直為社會所詬病是不無道理的。自己做得不好不能怪別人,每一個退佣的業務員都應該進行自我反省,你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其他業務員的利益,也損害了整個保險業的形象。現在,保險業實行了資格準入制度,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這種證書考試,更多的是專業和書本的東西,如何把握業務員的個人素質,才是最關鍵的問題。這個行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種責任,整體形象好了,大家的飯都好吃。
杜絕飲鳩止渴的行為
加入WTO後,中國內資保險公司面臨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因此要求保險公司必須盡快地步入良性循環。退佣是飲鴆止渴的行為,必須杜絕,否則會陷入部分業務員退佣到大部分業務員退佣,少量退佣到大量退佣,最終短期行為大量增加,人員流失過快,保險業的整體形象受到質疑,由此內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力遭到沉重打擊。我想這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從業者所不願看到的事情。
編輯推薦 | ||
市場動態 國華產險倒閉是危機也是轉機!
去(94)年11月18日國華產物保險公司被勒令停業的消息一傳出,不僅引起社會一片嘩然,也為台灣... | 市場動態 呼聲最高的下屆保代理事長 許文通的3個願望
近年來隨著市場環境的演變,保險代理人的角色越來越受保險業與其他金融行業重視,因此不論業務員登錄... | 市場動態 5張定期給付保單 長照家庭的守護神長照成為社會問題,儲蓄、保險的規劃就顯得更加重要,主管機關不只一次鼓勵民眾投保,並規範具長照功能的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