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根據瑞士再保(Swiss Re)最新發表的Sigma統計資料,去(二○一三)年台灣保險滲透度(Insurance Penetration)高達十七.六%(壽險十四.五%、產險三.一%),連續七年奪得全球第一。保險滲透度,是由一國保費收入除以國內生產毛額(GDP)計得,為衡量保險業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度的最通用指標,高滲透度代表台灣保險業的生產力驚人。
再看台灣保險密度,即總保費除以總人口數,去年台灣每人平均保費支出為十一萬五千八百七十四元(人身保險十一萬五百三十元、財產保險五千三百四十四元),創下近十三年新高,且為二○○一年的三倍多,而同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約五十四.七萬元,也就是每人一年大約把二十一%的所得繳給保險公司,成長力道十足。
退休準備優先 國人愛買儲蓄險
從保發中心的統計資料可知,去年台灣人投保率高達二二九%,也就是每個人平均有二.三張保單,但去年身故理賠平均每人僅領約五十五萬元,保障明顯不足。「這是因為我們買的保險和別人不一樣,通常購買儲蓄比重較高的商品。」國泰人壽營業企劃部經理陳萬祥表示,台灣人偏愛儲蓄險,一方面是將華人重視儲蓄的觀念反映在保險規劃上,另一方面也和整體環境變動有密切關連。
一九八○年代初,銀行兩年定存利率曾高達十四%,一路下滑到六%,近十年來則維持在一.五%~二%,尤其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投資轉趨保守、銀保通路更加興盛、力推類定存保單等,都是台灣人付出高保費、注重儲蓄險、保障偏低不足的因素。
「台灣人太偏重儲蓄險,需要適當調整,但保險不僅只有保障。」陳萬祥指出,高現金價值的保險商品是近十年來的銷售主力,包含結合年金保險和死亡保障的終身還本型儲蓄險、類定存保單和保額終身遞增險等,這其實是一般人在為未來退休養老的經濟支出預作規劃,將儲蓄以備退休的需求排在身故保障之前。
政府、企業、個人 保障金三角
專家建議可依「保險雙十原則」做風險規劃,也就是「保費占年收入十分之一」、「保額為年收入十倍」。保德信人壽首席壽險顧問陳玉婷指出,雙十原則只能視為保障規劃的通則,但仍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預算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法國巴黎人壽業務發展部協理葉晉嘉表示,在保險雙十原則下,應以保障和醫療為優先考量,然後量力而為,以適當比例投入理財規劃;陳玉婷認為,以年收入百分之十的保費來做保障規劃,須懂得聰明選擇保險商品,譬如搭配定期險、意外險等,才能大幅提高保額,不然無法達到年收入十倍的保障,而且也無法涵蓋退休等其他保險規劃在內。
陳萬祥補充,不管身故或退休,想要有足夠保障,牽涉到三大支柱:政府的社會保險、企業的團體保險和個人準備的商業保險,透過三者總合,就能夠將保額拉到較理想的狀況,藉以獲得較充足的保障。
買保險三大迷思
對於台灣人購買保險的觀念和行為,保險業者歸納出以下三大常見的迷思:
【迷思1】 儲蓄比保障更重要
保險是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應考量「先需要,後想要。」也就是保障要優先於儲蓄,而根據不同的生命週期,從出生成長時期的醫療、青少年時期的意外、成年進入社會工作和結婚生子時期的家庭經濟支柱來源,到老年退休後的養老生活等,代表每一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保障需求。
當然,除了保障外,保險商品也是產生穩定現金流量的工具,因此,在低利率時代,如有充裕的資金,除了股票、基金外,也可以善用年金保險等商品,將個人資產配置做到更完善健全的規劃。
【迷思2】 終身比定期更保險
不同的保險商品有不同的單價,基於預算考量,「先求有,再求好」,也就是預算足夠下可購買終身壽險,但若預算不足,則建議改買定期壽險,也可搭配意外險。所以,終身壽險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應根據年齡、經濟能力和保障需求等來做規劃,考慮搭配定期壽險、意外險等商品。
舉例來說,三十歲男性購買五百萬元純保障的終身壽險,年繳保費約十六萬元,二十年下來要繳三百多萬元;但如購買二十年期五百萬元的定期壽險,從三十歲開始年繳將近兩萬元,保障到五十歲約繳三十多萬元;也可考慮五百萬元的意外險,僅需年繳保費五千多元,全依個人狀況去選擇或搭配購買。
【迷思3】 幫小孩投保較划算
另一常見的迷思是搞錯保險對象,有時父母疏忽自己的保險,卻因保費低、疼小孩等因素,把錢花在幫小孩買保險,但其實父母才是家庭經濟的支柱來源,在預算有限下,當然是大人的保險優先於小孩。
保險猶如車子 拒當「三不」族
陳萬祥指出,很多人買了保險後,就置身於「三不」──不看、不理、不管的處境,其實買保險就像買車,投保前一定要對產品仔細詢問、了解,購買後一定要詳細閱讀保單內容和條款,而且一定要定期檢視保單,根據生命週期和生活需求來調整內容,一旦需求完全改變,也可進行契約的轉換。
「保險商品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陳玉婷強調,保單的調整,除了預算外,主要根據生命週期去考量各種生活費用的準備,最後才是資產配置。「有限的預算下,『需求順序化』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檢視保單的保障期間、保障內容、除外項目等。」
每三~五年 進行一次保單總體檢
至少每三~五年或人生有特別重大改變時,需要進行一次保單總體檢。葉晉嘉補充,投資型保單也需要定期健診,因連結投資標的,建議縮短為每季檢視調整;另外,一般民眾多半注重理財,卻忽略了「理債」,以貸款購買房子為例,房子其實是負債,因此可考慮購買房貸壽險,繳房貸者不幸身故時仍可把房子留給家人。
此外,保費繳交困難的處理方式,包含辦理繳清保險、展期定期保險、契約轉換、保費墊繳或解約等,也是調整保單的一部分,但要清楚了解相關內容,才能維護自身的權益。
保險不是買了就好,不管保險是保障、理財或理債的工具,保單的檢視和管理都一樣重要,唯有保持關心,才能真正安心!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邦人壽:自9月起承保Costco全體員工團體保險 千大企業團險調查最佳選擇 攜手打造企業員工雙贏新局面ESG浪潮下,企業投保團險被視為提升員工權益的重要指標。繼台北富邦銀行與台灣好市多(Costco)自... | 市場訊息 施羅德投信:多元資產觀點─央行鴿聲嘹亮 風險性資產再起預期10年美國庫券殖利率攀升至3%
即便如此,我們仍微幅縮短利率存續期,並預期10年期美國國庫券殖... | 市場訊息 富邦投信:真正ETF專家 富邦投信獲《財資》大獎肯定國際知名媒體《財資》雜誌舉辦的The Asset Triple A 2018亞洲ETF大獎得獎名單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