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當銀行與保險發生關係
文/林潔舒(現代保險企劃部經理,「理財保險大家談」節目主持人) | 2004.03.01 (月刊)

據壽險業者估計,91年度來自銀行通路的新契約保費收入超過400億元,佔壽險業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的一成五左右;92年度更快速增加到1,200億元,佔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的三成以上。銀行通路亮眼的表現,不免讓保險業務員捏把冷汗:究竟坐在銀行一端的理財專員,是否已開始主攻保險領域,分食保險業務?

銀行不是只有理專在銷售保險

依各銀行的銷售制度來看,目前市場上銀行保險的運作可概分為3類:一是櫃檯行員僅負責推薦,再由理財專員接手處理;二是專職行銷,只有理財專員才能向客戶銷售金融商品;三是全體動員,不管是分行駐守的理財專員或是櫃檯行員,都配有業績責任額。

多數銀行認為,接觸客戶最頻繁也最容易的櫃檯行員,要開口向客戶推薦商品機會較高,但是他們平時負責提存、轉帳等交易的工作量大,無法有充裕的時間向客戶解說商品,若運用專業分工,由櫃檯行員推薦、理財專員接洽,則可解決這項缺點。但為增加櫃檯行員推薦的動機,銀行多會搭配成功進件後櫃檯行員考績加分或另予獎勵的措施。這是目前最多銀行採取的方式。

採用專職行銷方式的銀行,以台新銀行為代表。台新銀行早期也是透過櫃檯行員推薦客戶給理財專員,後來發現櫃檯行員除了份內工作無暇分身外,介紹金融商品的專業也不夠深入,於是改為只由理財專員進行金融商品的介紹與說明。目前運用此方式的還包括中華銀行。而台北銀行、華南銀行、復華銀行等,則是採取全體動員銷售金融商品的模式,多一個進件管道,就多一個業務收入的機會。

不過,各銀行也不盡然只靠分行銷售保險。信用卡部門刺激消費專案結合保險、電話行銷部門主動開發等,也都是銀行保險的重要收入來源。另外,也有銀行會與其他包括信合社、農會和漁會等基層金融機構合作,藉以連結更寬廣的銷售網絡。由台中六信、屏東一信合併改制的聯信以及台新,是目前業界少數採取這種行銷方式的銀行。

銀行銷售的主力商品不一定是保險

大體上銀行每個月甚至每一個星期,都會有主推的金融商品,至於主推哪種商品,則視每個檔期總行擬定的銷售目標而定,其中基金、債券、保險等輪番更替是常有的事。畢竟能否達成業績目標,關係著理財專員的考核與獎金多寡。

而理財專員的考核標準與獎金發放的依據,目前多數銀行採行的辦法,是針對不同商品訂出各自的業績百分比,再乘上理財專員銷售各商品的金額後加總,對照配給理財專員的業績額度來決定。這項制度的好處在於方便總行根據銷售目標的不同,適時修正商品的業績百分比,藉此達到激勵或提醒理財專員按照總行的商品政策更換腳步。

也有銀行採用針對不同商品發放不同額度佣金的方式,全部行員都能銷售金融商品的華南銀行,便是以佣金獎勵商品進件的行員,只不過行員額外的業務會不會因為高佣金的魅力,耽誤原本應該負責的業務?據該行職員表示,「多了向客戶解釋商品的時間,原來應做的事效率多半會打折。不過,多賣一張保單就能多4,000~6,000元的收入,光是去年銷售保單的佣金總額就比固定的年薪還高,為什麼不賺?」

銀行理專靠話術賣保險?

一位輔導銀行理專銷售保險多年的保代業者感嘆,「理財專員已經被報章媒體吹捧過度,他們賣得好不過是因為銀行的招牌,及容易掌握客戶的財務背景,其實保險的專業程度參差不齊,只知道推什麼商品用哪一套話術,簡直像自動販賣機,真正有本事的沒幾人。」

而壽險公司負責輔導銀行的主管則有不同的看法,「理財專員或銀行行員要懂的商品種類很多,要求每個人對每一種商品或商品牽涉到的法令樣樣精通,實在太過苛求。尤其銀行販賣保險的時間不長,論及理財專員或行員吸收投資理財知識與學習的速度,一點也不輸壽險業務員。何況銀行熱銷的保險商品還是以儲蓄或是投資型為主,服務客戶問題不大。」

銀行理專的訓練 泰半是商品的延伸

銀行對理財專員或行員進行教育訓練,的確無法像壽險業務員般,定焦在保險所涵蓋的專業知識;安排保險訓練課程時,通常是由分行的主管,或銀行保代或保經的講師,利用早會或下班時間前去做基本的說明,遇有新商品上架,則透過合作的壽險公司安排講師在分行講解商品特點、銷售話術演練。平時若遇有保險的問題,則由銀行保代或保經派遣駐點各分行的保險顧問給予輔導。

雖然如此,還是有些銀行的理財專員不滿足於正規的訓練,私下主動尋求外在的資源,在中國信託服務屆滿3年的一位理財專員就說,「可以接觸保險法令或真正認識保險的機會不是很多,做得越久越擔心自己懂得不夠,會被別人比下去,只好自己多蒐集資料,或利用假日去上相關的課程。」

佣金是銀行決定合作與否唯一的考量?

堅持以壽險顧問系統,落實提供客戶週全保障的保德信國際人壽,是台灣目前29家壽險公司中,唯一沒有運用銀行通路的1家。值此壽險業者幾乎全數投入開發銀行通路之際,有壽險業者不禁擔心起這一窩蜂的風潮,帶來的效應是養成銀行要求保險公司給佣金的胃口越來越大。然而銀行選擇合作的保險公司,佣金真是唯一的考量?

正因為銀行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以及遍布全省的分支單位,是壽險公司競相爭取合作的對象,是否達成合作協議的主導權便操在銀行手中。除了佣金之外,保險公司的商品內容、知名度、財務狀況、行政支援的配合程度等,也都是銀行篩選合作時會考慮的因素。有位負責與壽險公司接洽的銀行負責人員便表示,「如果找一家只是來吸金的壽險公司,出了問題,銀行的招牌可賠不起。即便佣金給得再高,還是不敢合作。不過,部分客戶資源較少的銀行,為了創造更多收入來源,還是抵擋不住高佣金的誘惑,對於保單預定利率仍高於2.5%、顯然會造成保險公司財務壓力的短年期儲蓄險,仍舊照賣不誤。」

若壽險公司與銀行隸屬於同一金控公司,在資源共享、創造綜效的原則下,就沒有所謂由誰主導的問題。不過以壽險公司為主體的金控,對銀行通路的開發只要評估有利,限制不多,倒是金控旗下銀行所銷售的保單,就必須以同一金控的壽險公司為主。

保險與銀行是行銷體系的對立?

就中國、富邦、遠雄、全球、蘇黎世和統一安聯等業務員人數少的外商或新壽險公司來說,對搶佔市場大餅能產生推波助瀾效果的銀行保險通路,其重視與願意投入資源的程度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對已經擁有數萬名業務大軍的壽險公司而言,這條通路可能帶來的商機也不能忽視。一名銀行保代的協理便說,若沒有銀行通路的幫助,新光、南山在去年度的新契約保費收入排名要坐上第3、第4,哪有那麼容易!而登錄業務員超過8萬6千人的國泰,去年度611.5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比第二名富邦的323.8億元多了將近2倍,而其中近7成來自業務員的貢獻,已足可讓國泰坐上新契約保費收入的榜首,不過,集團中擁有2家銀行的國泰,在銀行通路的開展當然還是十分積極。

已有業務部隊在前線奮力作戰,又運用銀行通路銷售保單,如果所提供的商品沒有區隔,難免會遇上「搶單」的窘況。現在普遍認定由哪個通路進件的標準,是以保單的生效日為準,只不過也有負責銀行通路的壽險業者認為,保單生效是以保費是否繳付為根據,客戶走進銀行買保險,透過該行的帳戶轉帳都是當天就生效,如果客戶先跟壽險業務員簽了保單卻還沒繳保費,走進銀行又轉向理財專員購買同樣的保單,辦理轉帳繳費,壽險公司將認定進件來自銀行。反過來說,客戶先向銀行購買,同一天業務員簽回保單也收了保費,若發現業務員的進件時間晚於銀行的締約時間,佣金還是會給銀行。部分公司的業務員如果被貼上惡意破壞影響公司形象的標籤,甚至還得接受處分。如果是銀行的理財專員遊說客戶解約呢?銀行與壽險公司現有的合作是…壽險公司還管不到銀行那一端。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之下,保險業務員仍處於弱勢地位。

沒有事先制定一套讓兩個通路心服口服的遊戲規則,恐怕光是處理行銷通路之間的搶單糾紛,就得浪費不少人力、精神去排解。排解不成更將造成業務部隊與合作通路對壽險公司的不諒解,而削減整體戰力。因此,如何消弭兩邊通路的爭端,是壽險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這樣的合作必須基於基層金融機構與業務員雙方彼此尊重、共同遵守合作條件才可行。如果業務員在營業時間只蒐集準客戶名單,私下才與客戶進行接觸,或許可以佔到業務佣金全部進入自己口袋的便宜,不過離開營業大廳後,頻頻向客戶聯絡,卻可能造成客戶的反感而向金融機構投訴,不僅打壞自己的口碑,更阻絕想要循此合作模式的後路。曾有部分銀行業者反應,高雄一家規模不算小的地區性銀行,就出現過客戶集體向銀行抗議,業務員打著該銀行的名義,不斷到家裡騷擾賣保單。而這些抗議的客戶群中不乏財力背景雄厚的田僑仔,事後甚至切斷與該行任何的往來。這件事鬧得太大,許多作風保守的銀行或基層金融機構,已經不敢再跟業務員配合了。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臺灣銀行:「2019臺灣銀行藝術祭-攝影季」頒獎典禮「豐.足臺灣」
「2019臺灣銀行藝術祭-攝影季」攝影比賽,11月1日下午於國立藝術教育館盛大舉行頒獎典禮,會場並展...
人壽保險
<電視座談> 保對好險 不怕病來磨!
台灣需要長期被看護的人越來越多,除了老生常談的高齡化之外,醫療科技的進步也讓許多人走不了卻也好...
市場訊息
5月號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出刊搶先看~2017全民保險幸福指數大調查
一直以來,六都的社會福利、地方建設都讓其他鄉鎮市區望塵莫及,但是談到居民的團體意外險,卻出現另類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