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動態
2003年巨災奪走6萬條人命
文/吳秋蓉 | 2004.04.01 (月刊)

根據瑞士再保Sigma刊物公布的資料顯示,2003年全球計有380件巨災事故,其中有142件屬於自然災害,238件人為巨災,各造成5萬1,500人與8,000人喪生,成為30年來災難死亡人數排名第七高的一年。

何謂「巨災」?

依據Sigma的定義,天然巨災指的是因為龐大的自然力量所引起、甚至與災區的建築物設計或控制災情的效率有關,所造成的嚴重損害的事件,包括:洪水,暴風雨,地震(包括海底地震和海嘯),旱災、森林大火與熱浪,寒流、霜害和其他包括冰雹、雪崩等事件。

人為巨災則是與人類活動相關的重大活動,包括火災、爆炸,航空、太空災難,船運、鐵公路災難,採礦意外,建築物或橋樑崩塌,以及包括恐怖主義在內的事件,不過戰爭與類似戰爭事件不予納入。

依據數據上的分類,則須符合最低如下「巨災門檻」的定義。其中「損失」的定義,包含責任險以外的所有保險賠款。

地牛翻身 佔全年巨災死傷人數2/3

依據死傷狀況觀之,2003年災情最嚴重的巨災,是12月26日發生於伊朗古城巴木市(Bam)的一場強度達瑞氏地震儀6.5級的強震,造成4萬1千人被活埋於瓦礫之中,成為自1970年以來,罹難人數第4多的地震災害。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因位於阿拉伯阪塊與歐亞阪塊交界,本身即易發生地震,加上該國的傳統建築絕大部分都是歷史悠久的土造建築,又沒有水平支撐,無法抵擋震波,一旦地牛翻身通常倒塌物會密實地堆疊在一起,使得被壓在瓦礫之中的罹難者回天乏術。自1970年至今,伊朗已發生過6次強震,死傷人數由3千至5萬不等。

除此之外,5月26日發生於阿爾及利亞布麥德斯(Boumerdes)的6.8級強震,也使得2003年的地震災情加重,總計這場地震造成2,200人喪生,上萬人受傷,15萬人無家可歸。而兩次強震共奪走4萬4千條寶貴的生命,占年度因巨災死亡人數6萬的2/3。

洪水交通災害威力不小

除了地震之外,洪水也為2003年帶來嚴重的災害,光是6、7月間發生於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與尼泊爾的洪災,便造成1,400人喪生,嚴重的洪水全年度共造成4,280人一夕喪生。

至於人為巨災方面,則以與交通相關的事故災情最嚴重,共造成8千人喪生。尤其船運交通災難頻傳,光在孟加拉4月與7月便發生了兩樁渡輪翻覆事件,死亡近千人。全球則有2,350人死於船難,其他交通相關意外,則奪走2,200條生命。

總損失700億美元

總計,2003年因為巨災災害所致損失,共計700億美元,其中保險賠款約185億美元。

而由天然巨災所致的損失,共580億美元,其中在南歐與東歐因熱浪與乾旱所致的作物損失,共計123億美元,損失完全沒有保險可予補償。9月南韓的一場強烈颱風,則造成131人死亡、60億美元的損失,包括保險理賠的5億美元。3月間美國的暴風雪,造成了50億美元、4億美元保險理賠的損失。而阿爾及利亞與伊朗的兩場地震,則各造成50億美元及10億美元的損失。總計,由天然巨災所造成的580億美元損失中,有保險保障的部份僅162億美元。

至於人為巨災所造成的損失則約120億美元,保險賠款23億美元。其中有2/3的損失來自於8月間美國的3天斷電意外,損失金額達68億美元,但由保險獲得的補償僅2億美元。另外,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損失了30億美元。

產險業者負擔日重

若依地區別來看損失狀況,則美國仍保持歷年來損失金額最大的排行榜首,損失金額共112億美元,占總損失金額的60.7%;排名居次的則是金額超過21億美元的歐洲,占率11.8%;亞洲的7.8%、14億美元損失則位居第三。

對於產險業者而言,185億美元的年度賠款損失,雖然可謂近幾年內損失金額較少的一年,但仍可排上損失慘重排行榜。事實上,自1980年代開始,每年巨災事件造成的損失都以數十、百億計,而且因為人口密度稠密地區集中、保險標的高度集中以及危險地區的發展等因素,促使損失嚴重的態勢無法扭轉。

氣候變化的影響舉足輕重

近幾年全球氣候出現反常現象的頻率漸增,2003年的夏天對歐洲許多國家而言,是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而前一年的7、8月歐洲卻飽受洪災突襲之苦,損失達156億美元,其中保險理賠有33億美元。

很明顯地,這些例子雖然不能用來證明氣候極端變化的現象,但是氣候極端變化的例子,卻與氣候學家預測的全球溫度漸增的現象相符合。20世紀地球表面的增溫現象十分顯著,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0.6度,成為過去1千年來溫度增加最快的一個世紀。

雖然自1970年來,保險賠款的金額呈現清楚的攀升態勢,但是只能依照經濟、人口與地理因素來做解釋,無法斷言氣候變化真正造成多少比例的損失。不過,長期看來,仍有必要採取保護氣候穩定的措施。而保險業則須採取足以應付風險的費率與條件,鼓勵各界做好損害防阻,減輕巨災引起的金融負擔。

巨災債券順勢崛起

隨著巨災損害的程度日漸惡化,而且有大量的巨災風險還沒有獲得保障,巨災保險因此成為一個成長快速的市場。然而,由於某些巨災的損失可能超過全球保險業的承保能量,因此在由傳統再保業吸納大量風險之外,促成了巨災保險證券化的發展。

自1996年保險相關證券問世以來,其中主要的巨災債券市場規模已達到75億美元。對於保險、再保險公司,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而言,巨災債券提供了多年期的巨災風險保障,在傳統再保險承保能量緊縮之際,更提供了另一解決之道。2003年市場發行的巨災債券規模約20億美元。在保險費率調漲與保險資本缺乏的趨使之下,巨災債券的成長將更可觀。

<資料來源:Sigma No. 1/2004 >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國泰人壽:新公會齊力 為壽險業發聲 「溝通」、「研究」雙平台 迎向挑戰新未來
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如此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未來壽險業者面對的競爭對手將不僅限...
財經時勢
台幣仍狂升 壽險業淨匯損837億元
近來新台幣仍然升不停,壽險業淨匯損隨之擴大!據金管會統計,截至4月底,壽險業整體淨匯損已攀升到837...
市場動態
金融業消失? 學者:功能沒取代,只是換形式
如果金融界統計去(二○一六)年熱門關鍵字排行榜,那麼「金融科技(Fintech)」肯定榜上有名。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