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日前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抱怨,自己6年前買了一張儲蓄險,只差7千元就繳完,而且繳完後要多放7年才能回本,但因為近日急需用錢,打算把保單解約,沒想到解約還要付3萬多元違約金,大嘆「錢放進去,還要繳管理費」、「儲蓄險到底是繳心酸的嗎?」引發熱議。
儲蓄險也被稱為類定存保單,繳費期間包括躉繳和分期繳,保險期間6年~20年不等,由於業務員大多訴求報酬率優於銀行定存,加上沒有投資風險,只要把保費放到契約期滿,就能連本帶利領回一筆滿期金,因此成為許多理財觀念較保守的消費者偏好的一種保險商品。
但儲蓄險最大的特色就是「資金閉鎖期」,因此具有強迫儲蓄的功能,這是儲蓄險的優勢,同時也是風險。相較於銀行定存,中途解約頂多損失利息收入,不會影響本金,大部分儲蓄險的資金閉鎖期至少6年以上,閉鎖期尚未期滿,就想提前解約,不但可能影響整體報酬率,更會損及本金,保險公司也會收取一筆解約金。
近年來,主管機關嚴管儲蓄險,但仍有不少民眾看在「利率有機會比定存優」的份上,持續對儲蓄險保持觀望。然而,儘管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副總統賴清德、內政部部長徐國勇等官員,都有投保儲蓄險,但不代表任何人都適合儲蓄險,投保前,除了瞭解儲蓄險的資金閉鎖期、提前解約損及本金等風險,也要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儲蓄險以及購買儲蓄險的目的。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買儲蓄險的理由」,但這三種人,其實不適合投保儲蓄險:
一、隨時都需要用錢的人
既然儲蓄險具有強迫儲蓄的功能,那就代表中途想把錢拿出來,就會受到一定限制和損失。
此外,如果不是選擇躉繳(一次繳清)的儲蓄險,等於每年、每半年、每季或每月就須繳保費;但萬一突然繳不出錢,或是緊急需要用錢時,先前投入的本金並不能全數領回。
二、一張保險都沒有的人
一張保單都沒有的「保險小白」,因為身處在極大的風險缺口,一旦面臨疾病及意外風險,急需大筆的醫療費用、或失能導致無法工作,即使存了再多的錢,恐怕也不一定足夠。
因此,在壽險、癌症險、健康險、意外險、失能險等基本保險保障,尚未準備齊全之前,儲蓄險不會是首要選項。
三、壽險保額需求高的人
保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說得更具體一點,保障就是事故發生當下,保險金不但要「領得到」,而且還要「領得夠」。
許多人既想要壽險保障,又希望保險能夠「存錢」,就會導致「保費太貴」的結果。對壽險保額需求高的人來說,與其買一張有儲蓄功能的壽險保單,不如把錢花在一張純保障的壽險保單。
以30歲男性投保保額100萬元、繳費20年期為例,如果是純保障的終身壽險,年繳保費約2.8萬元,但如果是具有類定存性質的終身壽險(利變終身壽險),年繳保費則超過20萬元,相差10倍。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富邦產險:官網會員突破200萬人 推新客戶加碼抽獎活動 網路投保汽、機車強制險 抽星巴克咖啡100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降低接觸風險,民眾使用網路投保比重持續攀升,截至今年7月底,富邦產險官網會員... | 公、勞、農、健保 退勞保後生子 這樣領最有利!在退勞保參加國保期間生產,除了國保生育補助外,還可請領勞保給付嗎?如果先生同時也參加農保,還可以因為... | 人壽保險 【副本理賠的前世今生】吵了20多年 實支實付確定限買3張!(上)自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去(2018)年宣布要大修《保險法》,業界、學界的聲音此起彼落,過去討論未果的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