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每年鳳凰花開時,保險業都釋出至少三萬個職缺,吸引無數學子搶進「金飯碗」,尤其對外勤單位來說,業務部隊的規模,往往也體現了企業的能見度,因此增員一直是保險業的大事。
輸贏乃兵家常事,人來人往更是保險業的常態,今(二○二○)年上半年,整體壽險業務員人數持續攀升,一度來到三十九萬九千餘人,眼看即將突破四十萬大關,但藏在這漂亮數字背後的,卻是一場各懷鬼胎的搶人大戰。
從去年十二月觀察到今年八月,壽險業務員淨增加四千七百多人,其中保經增加三千八百餘人,成長四.六%,保代增加一千三百多人,成長一.六%,而壽險公司卻淨流失約三百三十人,人力呈現負成長。
今年上半年,不論壽險或經代公司都增員有成,但壽險公司每季、每年有例行考核,如國泰在七月就刷掉三千多人,所以壽險公司八月的二十二萬五千名業務員,甚至低於去年底水準;反觀保經公司,有些打出「免考核」旗幟吸引業務員跳槽,整體人數反較去年底成長四千多人。
商品變革推力 高佣金拉力 人才出走
壽險公司增進來的人追不上流失的,今年人力前十大公司中,就有五家負成長,其餘也僅小幅成長;而保經公司的人力卻持續增長,去年人力前二十大保經都是正成長,其中前十大公司的人力成長率,有二家高於三成五,有三家超過兩成,前兩大公司的業務部隊甚至直逼五千人。
此外,八月新登錄的業務員中,壽險公司占比七成六,保經僅一成五,表示壽險公司增員以新人培訓為主;而保經公司招募的一三一七人中,近七成是再登錄,顯示保經增員以同業轉職為多。
壽險公司握有龐大的教育訓練資源,每年培養超過兩萬名新進業務員,雖然新人「可塑性強」,但在取得人身保險資格的入門執照上,合格率都不滿五成,更不用說難度更高的外幣證照及投資型證照了。
保經公司採取的增員策略,是將目標鎖定同業,透過各種誘因吸引轉職或直接挖角,省去從頭輔導考照的冗長培訓過程,訴求「即戰力」。
今年在疫情衝擊、商品變革之下,各家公司保障型商品的設計差距頗大,比起以往更賣不動,也有些公司為調整財務接軌IFRS17,商品策略改主推投資型商品,使得考不到投資型證照的業務員因而離開。
同時,保經公司又祭出可賣遍各家公司商品及誘人的佣獎條件,在內有推力、外有拉力情況下,一批批業務員就往保經流動。據了解,這波出走潮從去年底延續至今,目前都還在進行中。
業務員跳槽 保戶越來越不在意
業務員頻頻跳槽,對保戶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若把壽險、健康險、傷害險與年金都算進來,國人平均手握九張保單,換句話說,同時是好幾家保險公司「客戶」的情況相當普遍,對於業務員經常換東家的看法又是如何?
根據本刊多年對全國消費者壽險購買行為調查顯示,高達八成二透過業務員買保險的民眾,最在乎的是服務態度,對業務員的專業素質及品德操守也很在意。
但對於業務員換公司這一件事,好像就不那麼重視。根據今年的調查,在挑選業務員的條件中,「不隨意跳槽」的勾選率只有兩成六,在業務員的戰國時代,可見保戶對於業務員跳槽越來越不在意,只要保單權益沒有影響,似乎也沒那麼在意,甚至若業務員能繼續提供服務、照顧保單權益,還可能有機會再做到新業績。
保經爭議 七成來自業務招攬
業務員生活靠佣金收入,雖然為了讓新人能存活,並補貼跑業務的行銷成本及付出,招攬報酬多集中在首年度,但對無底薪、天天追著業績跑的業務員而言,如果對保險業務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認同度不高,加上未經嚴謹訓練與要求,為了成交業績,輕者是便宜行事,對於應告知事項避重就輕,或沒有評估保單適合度就隨意推銷;重者則做出挪用保費、冒名貸款、或教唆客戶借款買保單,甚至慫恿解舊買新等傷害客戶權益的事。
保險公司人事成本高,尤其僱傭制的公司還要提供業務員勞健保與勞退,對旗下業務員當然要有一套嚴謹要求與考核,像國泰人壽今年七月就一口氣考核掉三千五百多人。試想,這些素質參差不齊的業務若流入主打「免考核」、「高佣金」的保經公司,將引起什麼樣的市場亂象?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10月號(382期)現代保險雜誌,馬上訂購!
編輯推薦 | ||
醫療、健康保險 八仙樂園粉塵爆 天價賠償誰擔?前(27)晚8時左右,在八仙樂園內舉辦的「彩色派對」現場意外引發粉塵爆炸,造成數百人輕重燒傷,目前統... | 人壽保險 保單可以傳承 保險事業更可以!台灣人壽是中信金控旗下全資子公司,在二○一六年由中國信託合併原台灣人壽,耳熟能詳的We are fa... | 退休規劃 零風險健康保險計劃
保險對台灣民眾而言早已不陌生,買保險更已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對自己、對家人負責的表現。每一個人買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