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癌症是人類公敵,任何具有實質或心理上的抗癌功效的東西都能引起民眾重視,無怪乎網路上的抗癌食物、蔬果、秘方等文章總是能夠不斷流傳。
空氣污染 被證實屬第一類致癌物
抽菸、喝酒、嚼檳榔、二手菸、西化飲食等都會增加致癌風險,這些提醒可能已經有點陳腔濫調,幸好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IARC)對於揪出致癌因子的努力可不僅於此。
十月下旬IARC根據來自全球五大洲研究機構的一千多篇研究論述,公佈一份報告指出,空氣污染屬於致癌性最高的第一類致癌物。人類暴露於空氣污染中會導致肺癌,罹患膀胱癌的風險也會增加,且接觸的顆粒物和污染的程度越嚴重,罹癌風險越大。這是IARC首度證實,有足夠證據顯示空氣污染會造成癌症。
從這個報告也可以解釋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災後十二年,竟有超過一千名當時在現場或附近的居民、上班族、警察或消防隊員罹癌,這些癌症病人當時都曾暴露於災後佈滿氣體與粉塵的髒污空氣中。
IARC將致癌物質依毒性分為以下四類:
1.對人類致癌
2.可能或很可能致癌
3.無法確定是否致癌
4.不大可能致癌
其中菸草、紫外線和石棉已被證實屬於第一類,而空污中的部份成份過去已被列為第一級,例如柴油車排放的廢氣,而IARC的這份報告則首次將所有空氣污染整體納入第一級,換句話說,長期吸進髒空氣,致癌風險跟抽菸一樣可怕,這個研究報告適用在全世界各地。
二○一○年全球有超過二二萬人死於空污導致的肺癌,而令人憂心的是空污狀況越來越嚴重,尤其人口越密集、工業化發展越快的地方,例如中國、印度,空污越嚴重。空污已被證實是造成癌症死亡的主要環境因素,無奈的是,抽菸、喝酒、嚼檳榔、二手菸、西化飲食等大多是民眾可以自由選擇的風險,而在污染的空氣中生存、呼吸,民眾卻無從選擇,甚至無法避免,這也正是該中心認為空污比二手菸的影響更可怕的原因。
癌症療法推陳出新 醫師未掌握最新資訊
全球各地的空氣污染都在惡化中,短期內還看不到具體明顯的改善。如果連呼吸都可能致癌,不幸罹癌的無助民眾只能寄望遇到好醫師,幫自己做最好的治療。
令人遺憾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醫學研究所在九一一當天發表「高品質的癌症治療:為危機中的制度規劃新路」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癌症療法日趨複雜,不論藥物或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治療或口服藥物都不斷推陳出新,但是美國許多腫瘤醫師並未掌握最新資訊,因而採用不正確的療法,也沒有對病患詳細說明治療選項。
對抗癌症各國醫療團體無不卯足全力,使得癌症的治療從早期只能開刀切除、患部照鈷六十,以及會讓病患嚴重嘔吐、大量掉髮的注射化學藥物治療,發展到如今包括各種口服、注射或微創標靶治療,然而是否所有的癌症醫師都跟得上進步的腳步且願意採取新療法,並充分告知病患所有可以採取的治療選項?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這份研究報告撰寫小組召集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與公衛學院教授甘茲(Patricia Ganz),就指出「許多醫師缺乏照護癌症患者的核心能力」。
標準治療程序 與因人而異之爭
包括台灣在內,各國的癌症醫療團隊對每一種癌症都已經發展出一套治療方針,對不同期數的癌症訂出標準治療計劃,但是不少資深腫瘤科醫師仍然相信自己的經驗比科學證據可靠,或堅持癌症治療因人而異,罹患同種、同期數癌症的兩個人,因為體質、健康等主客觀條件不同,不能套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即使包括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等團體,都已經為每種癌症的每一個病程階段擬定多種治療方針,但仍未能普遍獲得臨床醫師採用。
癌症治療應該因人而異這個觀念沒有錯,但先決條件是醫師必須完全了解腫瘤分子的特徵,以及各種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甘茲說「病患需要知道的是,醫生提供的治療適當嗎?」,但是有些醫師卻根本不知道每種癌症都有治療方針,更遑論為病患解釋各種治療選項的優缺點,及了解患者的意願。有些醫師則無法詳細說明治療目標,甚至無法明確告知病患這些治療可能對未來健康造成甚麼影響,例如有些化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等。
癌症醫師人力、能力不足 雙重隱憂
但是有些醫師的工作並不是只有治療腫瘤而已,例如外科醫師除了治療癌症之外,日常必須執行的一般外科醫療行為負荷也不輕,要這樣的醫師零時差地接受且熟悉癌症新療法,的確強人所難。腫瘤專科醫師的人力不足以應付日益增加的癌症患者,也是未來醫療體系的挑戰。
此外,這份研究也指出,在診斷結果不佳的癌症病患當中,有高達八成的癌症病患誤以為醫師採取的治療方式可以讓自己痊癒,因為多數醫師不願意向患者坦承病情不樂觀。而當治療無效時,知道如何提供安寧療法好讓患者覺得舒服一點的腫瘤科醫師也很少,甚至連如何把病患轉介給安寧療護都不知道。
甘茲說美國癌症患者的「平均醫療品質」雖然不差,但這份研究報告顯示,有些病患並沒有因為癌症療法的日新月異,而獲得最好的醫療。如果美國如此,其他各家的狀況就不難想像。
癌症的防不勝防的確令人感嘆人生無奈,而萬一罹癌,想要遇到一位能夠掌握新資訊、為病患量身訂作最適療法的好醫師,恐怕也得靠幾分運氣。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保險業異業合作 專家:應打造「封閉生態圈」近年來,「生成式AI」成為熱門話題,未來在保險領域也將廣泛應用,包括智能理賠、智能核保、智能合約等。... | 市場訊息 《重要新聞》2022年03月10日
健保署:防疫最前線「視訊診療」 民眾宅在家 也能安心看... | 醫療、健康保險 <電視座談>癌症新突破33年來,癌症始終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據衛福部公布103年國人十大死因顯示,每100人中就有28人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