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新聞 財經時勢
擺脫安眠藥 睡覺需要訓練!
文/編輯部 |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2017.06.27 (新聞)
睡眠原是一種本能與慣性,但現代人卻要透過訓練才能睡出好覺。調查顯示,全台20歲以上民眾,超過500萬人半年內曾有失眠經驗,占全台人數22%;換言之,平均每5人就有1位失眠患者,足見失眠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
陽光心靈診所醫師王紫光表示,有時候失眠是受到心理問題所致,因某一事件造成的心理問題,或不斷回想過去、鑽牛角尖的大腦慣性思考,以及有強迫症、幻覺等等的精神疾病,都是造成長期失眠的原因,因此藥物治療實非長治久安之道,最好的方法是透過心理諮商與潛意識處理的「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包含兩個層面,一為「認知」,屬於想法上的改變,例如很多失眠患者主觀性的認為作夢就是睡不好,或需睡足8小時,或晚上睡不好白天就要補眠等觀念,都須予以導正,其二為「行為」治療,因為失眠大多合併心理焦慮,因而需予以音樂、氣功、瑜珈、按摩、針灸、催眠等等幫助放鬆的練習。
王紫光表示,對於因枕邊人打呼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的患者而言,同樣採取另闢新徑的方法,不會去治療打呼的人,而是引導失眠患者忽略外界的聲音,得以安然入睡。
他強調,失去的本能要趕快找回,但安眠藥絕非長久之計,因為不僅會有藥物成癮的問題,也會造成不吃藥而引發更大焦慮的心理依賴,反而使大腦失去了入睡的模式。臨床實驗證實,不用藥物確實能根治慢性失眠;美國睡眠醫學會即將「認知行為治療」列為治療失眠的第一道防線。王紫光表示,安眠藥的目的是抑制大腦的活動,但它並不能讓人真正進入深睡期,以致大腦常處在半睡著半清醒的淺眠狀態,嚴重者甚至有夢遊失憶的副作用。
對於患者大多尋求藥物緩解失眠的作法,現在國內大型醫院都設有睡眠中心,不妨搭配深度的光照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逐次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精彩全文,詳見306期《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中研院預測 今年GDP不保1%今(2015)年第3、第4季GDP均為負成長。中研院預測,今年GDP將大幅下修至0.75%,比主計總... | 公、勞、農、健保 領勞保二級失能 還可再參加國民年金?
斗六張先生問:我父親半年前中風,上個月拿到醫師的診斷證明書,才提出勞保失能給付申請,我們是勾選... | 財產保險 守護校園安全有保險對於汽車疾馳而過的馬路,一般以為校園是比較安全的地方,但一棵榕樹的倒塌也可能壓傷行經的學生,今(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