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根據內政部針對台閩地區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的生活費用主要來源仍是以子女奉養為主,佔51.72%;其次,靠政府救助或提供津貼,佔率是22.58%;至於生活費是來自退休金、撫卹金或保險給付的比例,只佔17.35%。
雖然調查中指出65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的比例是靠子女的奉養為主,可是子女提供的生活費用,到底夠不夠父母養老用?從內政部的國民各項生活滿意度調查中可以發現,65歲以上人口對於生活中感到最憂慮的問題,正是財務狀況以及養老,比率高達53.8%。顯然在退休之後即使有子女奉養,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還是不夠。
更何況國人的生育率每況愈下,從早期的兒女滿堂到現在平均每一育齡婦女總生育數僅為1.24人,未來有更多的家庭必須面對1個人得照顧父母2人的事實。也因此,有心奉養的子女也不見得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以擔負起照顧父母的生活。簡單地說,現代人想要晚年生活過的好,要靠子女是越來越困難了,而就算有勞退金或勞保的老年給付,頂多也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所以靠自己提前準備最牢靠。
籌措養老金 風險低的保險較好
要為自己籌措退休養老金,可不能只顧慮到投資報酬的高低卻沒考量風險的大小,畢竟在未來可能面臨無人可依靠,而勞退金加上勞保的老年給付又僅能維持基本開銷,自己可以攢下多少將影響退休後的生活到底能不能過的好。然而因為投資失利而造成血本無歸的例子,還是經常出現在媒體的報導,如何持續穩健地累積養老基金,選擇適當的理財工具就很重要。
一般來說,常見的理財工具包括股票、基金、保險與銀行存款都能達到累積退休基金的目的。可是就不同的理財工具相比,可獲得的投資報酬率跟風險高低都有很大的差異,假如對於高報酬卻也必須承擔高風險的理財工具不夠熟悉,也無法花時間蒐集、研究各種投資相關資訊的情況下,選擇有穩定收益而無需承擔高風險的商品,最適合規劃養老基金。
按照投資專家給予不同理財工具的投資收益與風險高低的評比(詳附表)來看,期貨、股票與傳統的跟會可能獲利的機會高,但是相對的風險程度也很大;至於共同基金以及變額年金可能獲利與投資風險均為適中;其他獲利機會較低的理財工具中,外幣存款因為匯差難以掌握,風險略高於利變型年金、儲蓄型保險以及定期存款。
綜合來看,可以有穩定收益而風險又不會太高的理財工具,以共同基金、保險與銀行存款3大類最符合,其中又以保險最為合適,理由是除了理財,保險還兼具保障及稅賦優惠的附加價值。
用年金保險養老 正流行
根據壽險公會的資料統計,93年年金保險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537億元,比92年的730億元大幅成長110.5%。年金保險火紅破仟億,其熱銷程度由此可見。而賣得強強滾的年金保險,正是保險商品中最適合用來準備退休後的生活費用,因為不僅可以解決活得太久的問題,而且在保費結構中,用來支付給保險公司的管銷與佣金等附加費用最低,是最具優勢的商品。
整體而言,目前市場上推出的年金保險商品共可區分為3大類,包括「傳統年金保險」、「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以及「變額年金保險」。簡單地說,傳統年金保險是採用固定的保單預定利率,以累積未來年金的給付金額。這對於投資個性保守,又無法接受利率波動不確定的人來說,較為合適。
而「利率變動型年金保險」是以個別公司的宣告利率做為累積未來年金給付額度的基礎。過去各壽險公司均以4家行庫牌告的2年定存利率做加減碼的浮動,不過,保險局日前已經公告規定自6月1日起,各壽險公司推出的利變型年金保險加碼的依據,必須改以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上限,下限則不低於0。針對想得到利差收益機會卻又不想承擔蝕本風險的人,可以考慮選擇。
至於「變額年金保險」則是連結基金或債券等投資標的,以其績效做為給付年金的依據。由於連結標的的投資績效也可能產生虧損,而這部分的風險就必須由保戶自行承擔。不過,因為保險公司無須承擔投資風險,所以保費相較於前2類年金保險便宜,比較適合離退休年齡還早,可以有較長累積期的人。
退休理財靠保險 相關規定要留意
不僅是年金保險,還有其他的壽險商品也廣泛地被用來當做退休理財的工具,例如市場上常見的「養老險」或「還本型終身壽險」等儲蓄性質較強的壽險。除了有身故保障,繳費期滿就能一次領回保險金,或者是約定每3年或5年可定期領回投保金額的固定比例等給付方式,也頗受消費者的青睞。
然而市面上的保險商品琳瑯滿目,怎麼挑才好?基本上就如同投保其他保險般,必須事先了解自己的需求與支付保費的能力,並且與服務的保險業務員充分溝通,才能找出適合自己的商品。
另外,隨著險種的不同,相關的規定或限制也有差異,例如年金保險,被保險人在累積期間身故,只能領回保單價值準備金,還有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間,保戶就不能解約;而儲蓄險則有一般壽險除外責任條款的規定等等,在投保前都應該留意。
65歲以上 3個裡頭2個不健康
根據內政部調查,國內65歲以上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的長者佔65.73%,換句話說,每3個65歲以上人口就有2個人深受疾病所苦。健康對於將近7成的老年人而言,似乎已經是奢侈的夢想,萬一在退休後還得面臨病痛的侵襲,不只是精神遭受折磨,就連花了大半輩子辛苦攢來的退休金,恐怕多數都得耗在看病、住院甚至請特別看護的費用上。
因為全民健保只提供基本的醫療照護,實際上健保不給付的,無論是每天400元到5,200元的病房費差額、每日1,000元到2,400元不等的看護費、甚至到癌症可能上百萬元的自費用藥等,都是一筆可觀的開銷(關於疾病可能產生的開銷,請參考本刊196期p.91)。如果醫療費用的問題沒有事先安排好,別說生活品質打折扣,就連生活費都有可能捉襟見肘。
完整的退休規劃 少不了終身醫療險
一般以每年保證續約的住院醫療險,壽險業者都設有60到70歲不等的承保年齡上限,實在無法滿足年老時的醫療保障需求,也因此當業者推出終身醫療險的時候,保費雖比一般的醫療險高出2到3倍,卻仍然受到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但是,這種在年輕的時候繳納15或20年固定期間的保費,就可以享有終身醫療保障的商品,尤其是以無給付總額限制型的保單,對業者來說要承擔的風險太高,畢竟保戶年老時的身體狀況絕對比不上年輕時健康,申請醫療給付的機會往往是年輕時的好幾倍。於是後來,壽險業者紛紛停售,改推新型態的終身醫療險,例如針對各個給付項目給予不同的最高給付限額、或者是推出限制總額給付的終身醫療險,也就是帳戶型醫療保險。
根據業者的說法,帳戶型的醫療保險「不必擔心用不到」,因為這是採醫療結合壽險的模式,將保戶的醫療給付與身故給付鎖在一定的金額內,就像是同一個存款帳戶,存多少就能用多少,沒用完的就在身故的時候領回。舉例來說,如果投保100萬元,在身故前曾經申請了50萬元的醫療給付,那麼剩下的50萬元就會當做身故保險金。可是如果保戶醫療理賠金超過100萬元,壽險公司賠滿100萬元,保單就失效。
整體來說,壽險業者對終身醫療險都設有最高投保年齡的限制,多介於50到60歲之間,不過若是真要等到這樣的年紀才打算投保,姑且不論保費一定會變得比較貴,那時候的身體健康狀況是否能通過壽險公司的核保關卡,還是個未知數。
加上長期看護險 強化醫療照護網
除了醫療險的安排,長期看護險也能填補臥病在床時請專業看護所須要支出的費用。以目前1,000元到2,400元不等的看護費用行情來看,金額可不算小,如果長期需要看護的照顧,一個月就得花上30,000元到72,000元,如果需要請看護的期間更長,可以想像的是,龐大的金額絕對會讓人吃不消,而透過長期看護險,正可以減輕這方面的負擔。
壽險業者推出的長期看護險,主要是提供被保險人因意外事故或疾病,導致經常處於臥床狀態、日常生活作息必須全靠他人扶助;或因器質性痴呆(如失智症)等需要他人看護的狀況,保險公司給付一次「長期看護療養金」後,再定期(每個月或每半年)給付「看護保險金」,直到被保險人身故為止。
不過,該如何認定達到長期看護的狀態,壽險公司多趨於嚴格的認定。例如日常生活作息必須全靠他人扶助,必須符合2-3項規定的條件,包括無法自行穿脫衣服、無法自己沐浴、無法自己排便或排尿、無法自行攝取食物等。而現在已有業者推出的長期看護險是根據專科醫師診斷並且依照長期看護狀態計分量表的分數高低,給予不同等級的長期看護療養保險金。藉由明確量化的數據做為理賠的標準,解決了過去因理賠認定門檻高以及條款解釋角度不同所可能產生的爭議。
此外,長期看護險跟終身醫療險一樣,都有投保年齡上限的規定,與最高給付額度的限制。可是就算是如此,可以分擔年老時醫療與看護的風險,目前唯有終身醫療與長期看護2大保險做得到。
養兒防老 養的是保險兒子才牢靠
年老時,必須面臨的財務與健康2大問題,都能從保險找到解決之道。所以有人說,保險就像不會說話的兒子,年輕時所付出每一筆保費,就如同投資在兒子身上,等到繳費期滿,兒子也長大了,就可以得到回報。假如說要養兒防老,多養幾個保險兒子,就不用擔心年邁時沒有人可以照料。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永達保經:財務配置雙軌化 這樣保減輕父擔晚婚、晚育的現象,導致爸爸們的責任高峰期愈來愈晚,甚至可能影響原本預定的退休年齡,波及退休準備。永達... | 醫療、健康保險 上街抓寶不看路 成傷害險新商機?7、8月暑假期間,孩童出外玩耍、大學生結伴旅行成為常態,意外事故也接連發生,屢屢登上社會版面。衛福部... | 財經時勢 CPI增幅逾5%,勞保年金6月底加碼
98年度請領勞保年金的民眾有福了!因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98年度至102年度,累計5年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