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健康醫療百科
手機輻射真的會致癌? 醫師這樣說
文/許資旻 |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2016.09.29 (新聞)

科技蓬勃發展,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已為常態,然而亦帶來無法忽視的手機電磁波潛藏危機,世界衛生組織更於2011年將手機輻射列為2B級致癌物。前陣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表一份手機電磁波致癌研究,令人更加質疑手機對人體的影響。

此研究是以動物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手機無線電磁波對老鼠的影響,而結果顯示,暴露在無線電磁波下的公鼠相較於未暴露者,更容易出現腦部神經膠質瘤與三叉神經鞘瘤。

然而,既然是動物實驗,就不能將此研究結果完全地套用在人類之上。同時,研究中也存在矛盾,例如罹患腫瘤的只有雄性實驗鼠,而暴露在電磁波下的老鼠竟然還有延長壽命的特例。由此可知,目前的研究結果多半只能存疑。

事實上,輻射又分為游離與非游離兩種,而手機無線電磁波屬非游離輻射,目前非游離輻射中只有紫外線導致皮膚癌一說能夠確定,其餘的非游離輻射相關科學研究仍不充足,而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2B級致癌物定義也只是「對人類懷疑為致癌物」。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裕民說,輻射對人體的影響目前最確定的只有核子。二戰時核子彈投向廣島以及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事件都有實際反應在人類身上的案例,既然目前針對手機無線電波的研究僅限動物實驗,也難在人體得到實際研究成果,一切尚無法下定論。

廖裕民也表示,並非只要碰到輻射,就會有危險,而是必須觀察輻射在人體內累積的劑量而定,如一般醫療用的核磁共振等檢查,對人體影響小,其實無需擔憂。反而是工作環境會碰到核能輻射者,因為長期暴露在輻射環境中,必須定期回報1年內體內累積的輻射數據給研究機關備查,以監測輻射影響。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請問顧主委(五)】:除了經紀人,保險公司、保代做業務都不必「基於被保險人利益」?
本文重點:保經、保代只是「銷售」通路,受主管機關監理的強度與廣度,...
投資理財
如何讓年輕人變成未來的貴賓戶
台灣每年約有十餘萬人進入就業市場,這些剛出社會,工作不甚穩定、收入又不是很高的社會新鮮人,往往...
市場訊息
合庫人壽:花蓮發生強烈地震 合庫人壽啟動震災特別服務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合庫人壽提醒保戶,地震發生時保持鎮靜勿驚慌,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