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醫療、健康保險
從現金到實物給付 壽險將跨出創新第一步!
文/王惠英 | 2015.06.01 (月刊)

台灣在一九九三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二○一八年將邁入高齡社會,並於二○二五年成為超高齡社會;換言之,大約十年後,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比小孩還多。

然而,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醫藥技術進步,國人平均壽命逐漸延長,卻不一定代表健康平均餘命延長,人口快速老化,罹患失智和失能的風險也隨之大增。

未來,高齡或失能者的安養及醫療照護需求,勢必將會快速增加。只是,台灣總生育率僅一.○六五,全球倒數第一,光靠家庭照顧的力量,難以完全承擔照顧老年人的責任。

高齡少子化 養老長照需求日增

高齡者主要面臨長壽、醫療及照護三大風險,目前社會保險、政府與企業退休金制度、商業保險如年金險或長看險等,可以提供相關保障,金管會也正研議開放「實物給付型保單」,預計今年底前通過,保單未來給付的不是現金,而是權利或服務,在商品設計上可能有哪些創新發展?可行性究竟如何?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張士傑表示,實物給付保單將使一般壽險商品純粹現金給付角色進一步擴大,但壽險公司可能提供的實物給付內容,包括健康檢查、健康管理、醫療器材、長期照護機構、老年養生村、殯葬服務等,其實保戶也可以自費在市場上找到所需要的服務內容。

「保戶為何不直接購買使用這些服務內容,而是透過保險公司取得?」張士傑指出,消費者自行在市場上找尋服務內容,可以有更多樣化、彈性轉換的選擇,不受保險商品框架限制,因此,壽險公司要推出實物給付保單,就必須先確立吸引消費者的誘因,才可能受到青睞。

此外,相較於健康檢查、醫療器材、殯葬服務等可作為實物給付的項目,養老和長照的市場需求龐大,無疑將是未來發展的核心議題,但也因其牽涉內容龐雜,而成為保單設計時最艱鉅的挑戰。

推實物給付 國泰新光最被看好

壽險業要推實物給付保單,究竟誰能打響第一砲?一般多半看好國泰、新光人壽等具有醫療、長照機構資源及相關實務經驗的業者,不過,業者本身相當低調,認為目前的時機、環境尚未成熟,對商品規劃也還沒有具體內容,因而不願多談。

據了解,國泰人壽近兩年來積極將健康管理結合醫療保險,提供健康檢查補助、健康回饋保險金、遠距醫療照護,鼓勵保戶進行健康管理,保戶甚至還可在國泰醫院及其他指定醫院以理賠金直接抵繳住院醫療費用,而新光人壽率先積極投入長期照護保險,市占率約五成,實力也不容小覷。

儘管在現行健康醫療保險商品中,已看到健康檢查、遠距照護等服務的提供,但要從現金給付轉變為實物給付,也就是要將這些附加服務正式列為給付項目,並納入費率計算,其實並不容易。

有業者私下透露,基於通膨的風險,服務的價格會隨著時間不斷上漲,實物給付如何定價即是一大問題;此外,保障期間應該要多久、如何確保服務的持續提供,以及服務品質的維繫管理等,都是保單規劃時必須考量的關鍵。

舉例來說,倘若業者提供類似年金屋(養老村)的實物給付保單,只要活得愈長壽,是否就可以住得愈久?而一旦發生失智或失能狀況,是否也需提供長期照護支援?

醒吾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呂慧芬認為,養老和長照服務保障,兩者必須同時考量規劃,「因為一位現階段能夠自理生活的健康老人,很難擔保什麼時候會因為突然的疾病或意外,變成需要仰賴他人照顧生活的患者!」

向日本借鏡 備妥配套才能成功

其實,國內實物給付本質存在已久,譬如全民健保,民眾獲得的並非金錢補償,而是醫療服務;又如汽車的車體險,當車體發生損害時,保險公司亦非理賠現金,而是以修復車子作為損害補償,「實物給付的成功關鍵,在於提供服務內容及流程整合的合理化、效率化。」張士傑說。

此外,張士傑指出,國外壽險業推動實物給付,主要是運用於長期照護服務,但這些地區能夠運作良好,主要建構在國家有長期照護的社會保險及服務架構,並由商業保險提供社會保險上一層的額外服務內容,同時透過實物給付,可降低現金給付造成部分的理賠風險。

「壽險業者應在政府實行公共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後,再推出實物給付型長期照護保險商品,以填補社會保險不足之處,並可大幅降低經營風險。」呂慧芬提出同樣的觀點,並強調先充實國內照護機構的數量和服務品質,才能有助於實物給付保單的順利推展。

呂慧芬同時進一步分析,日本早在二○○七年即展開壽險業經營實物給付型商品的討論,多年來經過業者和政府多番協商後,最終在多項重大議題仍無法克服下,決定壽險業者對長期照護、喪葬費用等保險給付,得以間接式實物給付(直接給付服務)方式進行賠付。

日本之所以先推行直接給付服務,而非真正的實物給付,主要是對於業者如何因應價格變動風險、確保財務健全及未來提供服務品質等課題,始終存有疑慮,且苦無應對之策,因此,目前「直接給付服務型」商品允許被保險人對特約業者提供的服務和價格不滿意時,也可以改選擇現金給付方式。

商品求創新 審慎評估經營風險

金管會要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壽險業者也紛紛摩拳擦掌,但最重要的仍是審慎考量可能的經營風險及後續結果。

張士傑強調,「國內的長照社會保險尚未建立、硬體設施亦不足,同時國人仍多選擇在家養老,因此,唯有加速長照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才能因應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

今年底前,壽險業第一張實物給付型保單是否能夠上市?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遠雄人壽:志工團走進劇場支持視障藝術家 從觀劇到演劇 全面落實公益行動
遠雄人壽長期投入企業志工服務,鼓勵員工以志工之力,化為行動關懷社會、回饋社群,4月進一步邀請長期參與...
市場動態
<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預告>有車就有風險 就要保險?
台灣有2333.5萬輛汽機車,平均每一戶有2.6輛汽機車,每一個人超過1輛,不管你名下有多少輛車...
調查&排名
台灣首度晉級世界保險10強
2015年全球GDP成長2.5%,保險業的實質成長率則為3.8%,保費收入約4兆5,554億美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