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醫療、健康保險
謹「腎」小心 保險作靠山
文/葉惠娟 | 2010.07.01 (月刊)

根據衛生署上(六)月公布最新十大死因調查,九十八年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十位,平均每日有十一人發生腎臟疾病,每隔二小時十一分就有一人因為腎臟疾病死亡。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台北縣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峰表示,以慢性腎臟病發生率十~十五%推估,台灣約有二百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是全球腎臟疾病發生率與盛行率最高的國家。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根據美國腎臟病登錄協會(ESRD)統計,世界各國腎臟疾病發生率都是向上攀升,但台灣則成長趨緩。

糖尿病與老化 國人洗腎主因

台灣腎臟病患者成長的原因,包括原發性腎臟病發生率增加、實施全民健保、糖尿病與老年人口增加、心血管疾病存活率提高、透析醫療科技進步、透析病患存活期延長與不當就醫習慣等。

林裕峰說,全民健保實施前,需要洗腎的患者沒有公勞保者大都會放棄治療,因為洗腎可能長達二十~三十年,家庭經濟無法負擔龐大醫療費用,但全民健保實施後,洗腎費用由健保負擔,減少進入透析醫療的障礙,病人人數因而大幅增加。

提到健保對腎友的照顧,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游建勳表示,「一位洗腎者,平均每年醫療健保支出近六十萬元,因為有全民健保的福祉,對於洗腎者及家屬而言,的確減輕後續治療所造成的重大負擔。」游建勳因為先天腎臟功能不佳、後天又沒有重視尿液異常警訊,從四十三歲醫生宣佈需要洗腎開始,迄今已四年。

然而統計洗腎族群,台灣大多數洗腎患者並不是因為先天腎臟功能不佳造成,而是與長期高熱量高油脂的飲食習慣以及高齡化社會有關。

林裕峰透過統計數據說明,糖尿病與人口老化是國人洗腎二大原因,其中糖尿病患約四成,以全國一百二十萬名糖尿病患者計算,約有二~四成糖尿病患者會演變為糖尿病腎病變而需要洗腎,再者目前國人洗腎平均年齡五十五歲,隨著人口老化有增加趨勢。

錯誤用藥、使用偏方 財務與健康兩失

對於錯誤用藥習慣,林裕峰提醒,因為疼痛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可能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埋下惡性腫瘤生成的因。以止痛藥為例,藥物成份可分為沒有腎毒性,例如普拿疼,與非固醇抗發炎藥(NSAID),例如治療嚴重關節炎疼痛的藥物,NSAID止痛效果很好,但長期使用不但會影響腎臟功能,還會致癌,許多來路不明的藥物都有含有這種成份,根據統計,NSAID一年用藥多達十~二十億元。

游建勳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國人聽到需要洗腎就認為一生完蛋,於是醫生一建議洗腎,馬上開始尋求偏方,最後導致腎功能惡化更嚴重。其實尋求偏方的人都沒有想到,如果藥的神奇療效可以讓人不用洗腎,廠商只要銷售給健保局,不用辛苦尋找銷售方式,收入就會源源不絕。

國人常用治療腎臟疾病的偏方包括中草藥、健康食品、拔罐等。游建勳表示,中草藥近年都是從中國引進,但用藥的人並沒有辦法掌握土地是否受到農藥、戴奧辛污染,而且中草藥曬乾後鉀離子很高,有腎病還使用偏方等於是加速腎功能惡化。此外,健康食品都是濃縮提煉,過量食用,不但是一項財務負擔,肝腎功能也會受影響。還有,有位腎友相信拔罐可以排毒而不洗腎,最後不但需要洗腎,還需要請醫生治療拔罐導致的傷口。

定期健檢 掌握治療腎病時機

想要避免腎臟罷工而需要洗腎,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很重要,但對於腎臟科醫生最棘手的就是腎功能異常,早、中期症狀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

林裕峰說,尿液有泡沫、身體水腫、出現不明原因高血壓、貧血、疲倦等,需要趕緊就醫,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護腎三三活動,邀請慢性腎臟病患者、長期服用藥物的慢性病患者,每三個月安排抽血檢查腎功能、血糖、血脂肪甚至尿酸,透過尿液檢查有無蛋白尿、血尿等,並且每天早晚測量血壓。建議四十歲以上的民眾即使沒有任何症狀者,也要定期參與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健檢,掌握身體健康變化,如家屬中有人罹患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更要定期檢查。

抽血檢查腎功能,主要取得血清肌酸酐數值,再換算為腎絲球濾過率(GFR),一般正常值是一○○~一二○毫升/每分鐘,異常結果分為五期,如果計算結果六十,通常醫師會向病人表示,腎功能剩六十%,至於為什麼不能直接判讀血清肌酸酐,林裕峰分享,有些外表看起來比較瘦弱的人,血清肌酸酐可能不高,但換算為GFR腎功能可能很差了。

尿液異常的蛋白尿是很重要的檢查項目,尤其對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而言更不能忽視,林裕峰表示,雖然不能只依賴尿液外觀判斷腎功能,但如果尿液有泡泡最好趕緊到醫院檢查,醫生可透過此數值與其餘檢查結果判讀腎功能、併發心血管疾病機率,提供專業建議。

對於即時掌握健康變化的重要性游建勳深有所感。他說,二十年前婚前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符合慢性腎臟病患條件,從此開始每三個月追蹤檢查,但因為曾發生急性肝炎就醫而更在意肝功能檢查,對於腎功能檢查只當作例行公事,即使定期健檢從三個月改為一個月,仍不了解檢查異常的嚴重性,直到突然昏迷送醫,才知道腎臟已經當機需要洗腎。

正確洗腎觀 避免尿毒永久性傷害

當GFR數值小於十合併噁心、嘔吐、嚴重貧血、喘等症狀,通常就是需要洗腎的時候,林裕峰指出,平日攝取的食材,蛋白質會代謝為尿毒,GFR小於十,表示有九十%毒素累積在身體,會造成貧血、心臟衰竭、骨病變,腸胃道也會受到影響,出現噁心、嘔吐、吃不下等現象,並影響中樞神經造成腦病變,嚴重還會昏迷、抽筋。

根據統計,台灣平均GFR小於四才開始洗腎,美國則是GFR小於八開始洗腎,很會撐的台灣人將承擔毒素傷害造血系統、骨頭、心肺系統、中樞神經的風險。林裕峰說,早一點排除毒素,可以避免將來的後遺症,相較GFR小於十開始洗腎,GFR小於五尿毒在身體堆積的時間更長,將造成器官不可逆的病變,比如心肌病變、骨病變、風濕神經病變。

開始洗腎後,有一半以上患者可以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約有九十%洗腎後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如果已經中風、罹患阿茲海默氏症、惡性腫瘤、慢性氣喘者,洗腎後則需要家人更多的照顧。

提到洗腎,林裕峰表示,相較於二~三十年前,目前國人已經沒有因為無法負擔洗腎費用,造成透析不足的問題。一般而言,足夠的透析是一週三次、一次四小時,極少數因為透析前水喝太多,造成體重增加太多或造成肺積水,透析次數需要增加到一週十三、十四次。需要透析的患者,二次洗腎中間體重不要超過二公斤,如果年輕、心臟沒有異狀,標準放寬,但也不要超過三公斤。

有些狀況則不需長期洗腎,林裕峰說,還不到洗腎程度的慢性腎臟病者因為痛風發作、服用NSAID成份的藥物或感染,造成腎功能急性惡化,就必須洗腎,但由於急性惡化是可逆的,等症狀過後回復原來腎功能,就可以不用再洗腎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預防腎病、及早規劃保險 一樣重要

「預防腎病要從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做起。」林裕峰苦口婆心表示。他說,平日飲食不要吃太油、太甜、太鹹,有三高要加強飲食控制、依照醫囑服藥,因為有三高者得到腎臟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倍,如果家屬是慢性腎臟病患,全家人都需要了解如何兼顧營養的飲食方式,已經是慢性腎臟病第二期要開始低蛋白、低磷飲食,以及遵守五不遠離腎毒性藥物。

游建勳補充,一旦醫師宣告必須接受洗腎治療時,醫院「慢性腎臟病防治中心」的衛教人員可以指導腎友與家屬認識腎病和飲食的正確知識,或者透過腎友協會的病友志工了解透析治療,適時選擇適合自己生活步調的透析方式,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換腎等,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不要孤獨面對或消極逃避洗腎的恐懼,病急亂投醫而加重病情或產生併發症。

對於先天只有一顆腎臟,或原有二顆腎臟其中一顆因病開刀摘除、或二顆腎臟只有一顆功能正常者,林裕峰特別提醒,雖然對人體而言一顆腎夠用了,但卻是洗腎的高危險群,因此定期檢查不能忽視,當腎臟因工作量加重而有代償性變大現象,或有尿蛋白、高血壓都是需要治療的警訊。

游建勳呼籲,預防腎病很重要,及早規劃保險也不能忽略。他說,接受洗腎治療往往必須中斷或被迫中斷原本的工作,且因為自身的體力因素或必須持續治療的時間衝突,必須面臨比正常人更長的轉業等待過程,經濟問題也會造成病人或家屬的壓力。所以,提早做好適合自己及家庭成員的保險規劃,在面對重大疾病時,獲得理賠保障,可以減少經濟壓力。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國泰慈善基金會:集暖惠偏鄉17載不間斷 國泰世華和英紡送愛到瑞芳
國泰自2002年起,已連續 17年舉辦寒冬送暖活動,今年將前往86所偏鄉小學,將員工捐款的愛...
財產保險
種族影響保費? 調查揭密
如果你常去美國,或許聽過「亞洲人是爛司機」(Bad Asian Drivers)的說法。為釐清「種族...
市場動態
財務黑洞沒解決 民營業者不敢接
林文英: 如果依照健保目前財務虧損的情形來看,問業者公辦民營可不可行?我只能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