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現代看保險
學歷迷思
文/方雪俐 | 2010.05.01 (月刊)

最近一項人力銀行的調查指出,企業主對專科畢業生的滿意度,不僅高於大學生更高於碩士,這個說法對近幾年來因為工作難找而一窩蜂繼續進修,希望高學歷帶來更多機會的年輕人而言,恐怕很難接受。

不論可信度如何,這個揭露學歷迷思現象的調查,值得那些想要留在校園追求更高學歷的年輕人和望子成龍的父母,沉澱省思,自己或子女缺乏的究竟是職場必備的能力,還是那一紙只能證明學歷的畢業證書。

「不是我能力差,是我學歷不如人」,這句話和「沒辦法,人家會做人、會搞關係」一樣,是職場上最常聽到失意人的有感而發。升遷不如意的問題被簡化到學歷不夠高,也間接擴大了學歷迷思現象。

基本上,一個進入一家公司服務的人,如果已經符合特定工作設定的學歷需求,那麼學歷本身就不再是往後發展的關鍵。而求職者拿著高過於企業職缺學歷需求的文憑,也未必是機會的加分。因為企業需要的適格人才(qualified),不僅排除資格不足的,也排除超過工作所需的(overqualified)。學歷不是在任何機會上都是越高越好,小材固然無法大用,大材同樣也難以小用。

學歷與能力從來不能畫上等號。大家都有同班同學,但是每個人的能力與成就不會因為同校同班而相同,就是最好的印證。即使在非具備博士學位不可的專精領域,都可以發現一樣是博士,職域與專業表現仍舊不同,因為學歷不僅不等於能力,還不等於學問。

很多高學歷的年輕人也許從五歲不到就進入幼稚園,一路唸到碩士班、博士班,既不知所為何來,更不知真實社會為何物。進入職場後,萬一被譏為「無知到只剩下學位」,那可真是令人扼腕。偏偏這種現象是很可能發生的,因為從碩士班到拿到博士學位的二至八年間,正是人生最精華的奠基歲月,守在校園的機會成本難以估算,因為同齡夥伴早已提前數年練就一身職場功夫。

其實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工作、業務做得好,比拼的無非是努力、經驗、實力、敬業、熱忱、溝通能力、人際關係…這些不在課堂上或考卷裡的東西。如果有機會,逐一分析你認為有傲人成就和表現欠佳的同業、同事,也許你會發現,學歷本身通常不是關鍵。

學歷迷思可能真的讓不少人走了很多冤枉路。

 

 

 

 




編輯推薦
人壽保險
高薪高風險 機師意外險保費貴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去(2014)年各行業平均起薪,高風險的飛行機師,以平均月薪10萬2,540元,成...
市場動態
長照悲歌再起 全台最小植物人年僅1歲
今(2019)年6月發生在台中太平區,1歲女童遭保母猛摔施虐,醫生檢查發現是「受虐性頭部創傷」嚴重顱...
市場訊息
農委會:農漁民子女助學金3月1日開始受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協助弱勢農漁民子女繼續升學,設有助學金的機制。111學年度第2學期農漁民子女助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