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產保險
巨災債券、收費出單,產險業經營良藥
文/鄭慧菁 | 2013.09.01 (月刊)

當天災常態化,產險公司的承保能量必須跟得上天災發生的腳步,否則綿密的保險防護網,在支撐企業與民眾的經濟損失前就已破損,完全無法發揮承擔風險的功能。

巨災保險,產險業73分保

產險業的風險可能發生於核保、理賠、再保及準備金等各個環節,其中再保是保險公司將自己無法承擔的業務分保出去,以免發生事故造成的損失危及產險公司的營運。

根據產險公會統計,今(2013)年第一季簽單保費的自留比率為72.31%,較去年同期提高7.67%,其中天災險因損失幅度大,產險公司的再保比例高達7成3,換句話說,自留比率僅27.1%,在產險業經營的各險種當中只比航空險(自留比率0.76%)及信用保證保險(自留比率22.27%)高。

百億保額只收5千,天災費率嚴重不足

近幾年費率自由化及天災費率調漲,一直是產險業被廣泛討論的話題。費率自由化使產險業務的競爭趨於白熱化,削價、打折、免費送,只要能帶進業務,各種方式樣樣都來。

上(8)月連任的產險公會理事長戴英祥指出,費率自由化之後,保額在30億元以上的保單費率便逐年下降,合理的天災險費率不應低於保額的萬分之7~萬分之10,但在回歸保發中心的參考費率之前,企業只要花5千元就能買到1百億元天災險,甚至只要買火險,就能「免費獲贈」天災險。

金融市場上的不良債權有人願意承接,但是保險市場上的不良業務就無法獲得再保公司青睞,偏離合理費率的高額保單,都自留在台灣產險公司口袋,更增加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

擴大承保能量,巨災風險證券化

保險公司將天災險大放送,顯然沒有經過合理精算,只不過是為了衝業績和老天爺賭一把。但是全球氣候變遷,使得巨災趨於常態,產險公司不能只靠老天爺眷顧,除了讓天災費率合理化之外,再保市場的承保能量也須一併考量。

從1992年美國安德魯颶風開始,全球巨災保險損失金額動輒2、3百億美元,2012年更高達770億美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幅增加,巨災風險管理需求與日俱增,過去保險業將巨災風險的管理交由全球再保能量去承擔的做法也面臨重大考驗,產險公司與再保公司必須透過其他的管道,來增加本身的承保能量或轉嫁無法承保的巨災風險。

除了世界各地天災人禍不斷造成保險巨額賠款外,各國保險金融市場的開放、國際化的潮流、充裕的資本市場與財務經濟理論的迅速發展外,也使巨災風險管理方式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戴英祥表示,透過保險公司分保給再保公司的傳統再保方式,有承保能量不足、承保期間過短、承保風險範圍過窄等問題,因此保險市場出現一種與資本市場結合的風險轉移方式,稱為「新興風險移轉」(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

台灣首張巨災債券,2003年問世

大部分的新興風險轉移(ART)都屬跨國性、跨市場的風險管理,透過風險轉嫁等方法,使企業得以減輕本身所承受的各類風險。ART的類型有交換、期貨、遠期契約、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以及債券等,其中又以巨災債券最為常見。

戴英祥指出,ART是一種動態整合性的風險管理策略,可與傳統再保形成互補。當巨災發生頻率升高,透過資本市場可使巨災保險的危險承擔機制更穩健,台灣在2003年發行的首張住宅地震風險巨災債券(Cat.Bond)就是利用資本市場分散保險業承擔的地震風險的一種方法。

當時發行金額為一億美元,時間為期三年。這張巨災債券不但降低再保險人的信用風險,更穩定了承保能量並鎖定價格,達到抑制再保險費持續上揚的效果,同時避免傳統再保險循環風險,提昇台灣專業形象及國際知名度,也建立巨災債券發行模式供日後參考。

延遲繳費常態化,產險業滿手呆帳

除了巨災風險之外,產險保費的呆帳問題也亟待解決。雖然保險法規定,保險費應該在保險契約生效前交付保險公司,但基於業務需要,產險保單的「保險費延遲交付條款」規定,保費最遲需於保險責任開始後30日內繳清。為了給保戶方便,產險業過去50年都「便宜行事」,先出保險單再向客戶收保費,因而增加賒帳風險,甚至衍生代收機構或業務員收了保費卻未即時繳交保險公司或不當挪用保費的問題。

戴英祥表示,95%的個人保戶都是規規矩矩「先繳錢、後收單」,另外5%的企業保戶則因為做帳、請款流程等因素而出現「先出單、後收費」的情形。

許多公司行號利用「保險費延遲交付條款」,在保費繳交的最後期限以3~6個月不等的期票支付保費,以計程車行而言,勢必先向計程車司機收取保費再向產險公司投保,而這些保費在繳給產險公司之前,往往就成了車行的周轉金。

戴英祥評估,保費只要延遲三個月以上未繳,成為呆帳的風險就會大幅增加。

也有中間代收保費的機構或業務員,會等保險公司出單給保戶後,再私下辦理保單批退,只要保戶一整年都沒有出險,這筆保費就會全數進入代收機構或業務員的口袋。

收費出單,車險先行

先出單後收費的模式,除了賒帳風險,也很容易衍生理賠責任不清的問題。保戶拿到保單卻沒有繳費,一旦出險保險公司要不要理賠,這個問題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

為回歸保險機制,產險公會已著手規劃先將所有車險全面改成收費出單。

產險公司會在「保險到期前2個月」通知客戶續保,客戶最遲要在保單到期前一天繳保費,逾時不繳,保險即失效。等收到保費之後,產險公司才會印製並發出保險單給保戶。

為避免實施「收費出單制」產生太大衝擊,產險公會針對租賃車業務部分放寬,年繳保險費達1200萬元以上的租賃車業務,有15天的保費緩衝期。

降低作業風險,產險體質更健全

雖然收費出單引起保險公司、通路與部份保戶不小反彈,上路期程也因各界意見尚未完全整合而一延再延,但此舉能有效杜絕保費被不當挪用及保險理賠爭議,更能健全產險公司的經營體質,降低作業風險,讓產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再向前邁進一步。








編輯推薦
健康醫療百科
4顆包餡湯圓 熱量等於1碗飯
再過幾天就是冬至,許多人都會吃湯圓應景。不過由於湯圓熱量高,又是以糯米製成,不論甜的、鹹的都不...
市場訊息
國健署:「透過「長者活躍老化競賽」讓長輩走出家門 躍上屬於自己的舞台
依據內政部111年12月人口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08萬人,佔總人口17.6%,政府...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利奇馬颱風來襲 啟動「防颱五保」保戶關懷機制
利奇馬颱風來襲,新光人壽於第一時間啟動「新光防颱五保」保戶關懷服務,提醒民眾嚴防強風豪雨,提早做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