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當醫療遇上科技,「智慧醫療」(Smart Healthcare)應運而生,不僅大幅提升醫療決策效率與整體醫療體驗,更打破場域限制、將台灣的健康照護帶入嶄新領域,也間接催生相關醫療保險商品。
本文透過醫療場景案例,以醫病之間的互動情境,進一步認識智慧醫療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面向,以及在醫療科技帶動下的保險商品趨勢。
智慧醫療 |
從醫院到居家 AI如何導入醫療場域?
「AI(人工智慧)導入醫療場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說,「實際導入AI之後,可大幅縮短病患從進入急診室到被診斷、開始治療處置的時間,不但可以加速醫師對病患的處理,也可以讓病患的癒後變好。」簡言之,智慧醫療不僅大幅提升效率,也提升了病患安全。
應用場景:醫院
一位民眾因腦出血被送到醫院急診室,緊急進行電腦斷層(CT)掃描,醫師只花了三十秒,就掌握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迅速做出治療決策,背後靠的就是AI影像判讀。
以往,腦出血患者在進行電腦斷層檢查之後,需由放射科醫師用肉眼判讀影像診斷出血情況(約十五分鐘),再加上等待時間,前後可能需耗費二、三個小時以上。如今,AI技術的導入,可協助立即進行影像判讀,僅需三十秒至二分鐘就能快速確認出血狀況,甚至可以預測病人中風之後可能受損的區域範圍或是出血型態,有助於第一時間做出醫療決策。
應用場景:巡迴醫療車
一台裝有胸部X光AI判讀模型的巡迴醫療車開進偏鄉,為當地居民進行肺結核篩檢,現場拍完X光片之後,透過胸部X光AI系統協助醫療影像辨識,立即就能得知結果。
以往,巡迴醫療車開進偏鄉進行肺結核遠距篩檢,X光片拍完之後,需回傳醫院等待放射科醫師診斷,數日後民眾才會得到報告;而現在有了胸部X光AI系統,民眾現場就能得知檢測結果,大幅縮短診斷時間,讓不少人直呼很有感。
而除了在醫院快速治療、到偏鄉快速檢測疾病,穿戴式裝置的誕生,更讓AI技術從醫院走進居家,運用在疾病發生之前跟疾病發生之後。
穿戴式裝置誕生 實現遠距照護
醫療科技的發展,除了有利於快速治療、檢測疾病,「當病患離開醫院之後,下一步如何讓這些AI技術能夠運用在疾病『發生前』跟疾病『發生後』?」楊智傑說,穿戴式裝置的誕生,讓「遠距照護」成為可能。
他解釋,遠距醫療不只是醫師跟病患透過遠端視訊診療,遠距醫療真正的智慧在於,當病患在家裡,每天透過穿戴式裝置、將量測數據傳到醫院之後,醫師就能每天關注病患的趨勢變化,利用科技真正達到遠距照護的目的。
楊智傑以「敗血症早期預警」跟「慢性病患者居家量測」為例,分別介紹穿戴式裝置如何有助於實現遠距照護:
應用場景:居家住所
㊀在疾病發生之前──敗血症早期預警
敗血症很難早期診斷,往往要等到病人發燒、出現嚴重感染症狀,才會發現已經引發敗血症。而透過現在正在研發的敗血症人工智慧早期預警,只要透過穿戴式裝置感測生命徵象,如發燒、心跳呼吸異常變化等,就能做到早期預警。
㊁在疾病發生之後──慢性病患者居家量測
一位糖尿病患者,透過穿戴式裝置,每天在家裡定期量測、記錄自己的健康數據,將數據傳回醫院或下次回診時提供,讓醫師透過數據資訊立即掌握患者病況,大幅提升醫療決策效率。
智慧醫療帶動 保險趨勢走向健康促進
智慧醫療的發展,讓民眾可透過穿戴式裝置記錄健康數據,進而催生保險公司推出「以健康數據享保費折抵、增加保額」的外溢保單,成功吸引民眾目光。據金管會統計,目前有十四家公司共推出二二七張具外溢效果的保險商品,今(二○二四)年第二季外溢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達一一五.八億元,年成長率達十二%,在健康意識帶動下,買氣持續看漲。
「目前保險公司在智慧醫療這一塊,做得比較好的就是外溢保單。」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表示,外溢保單透過穿戴式裝置,收集保戶的健康資訊、給予保費折扣,不僅保戶可以降低罹病風險,保險公司也能透過數據幫保戶做好健康管理,進而降低理賠率。而他認為未來保險公司可以發展的方向是「遠距醫療保險」。
黃泓智舉例,美國由於沒有全民健保,商業型的遠距醫療險就做得很好,民眾在家接受治療也能享有保險給付,不但可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民眾也可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跟急診需求,同時避免感染風險。如今台灣也有居家治療跟照護的做法,他建議,下一步可以思考如何在健保之外,推出符合趨勢、需求的保險商品。如此一來,民眾可節省醫療成本費用,同時也有助於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而保險公司也可以做到風險控管。
精準醫療發展 保險趨勢走向個人化方案
如果說,智慧醫療提升「整體」醫療決策效率、翻轉醫病互動模式,精準醫療則是透過基因檢測、數據分析等技術,進一步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透過大數據分析,保險公司可以針對不同健康型態及特定疾病提供專門的保險商品,有效填補保戶的醫療費用缺口,例如已有保險商品提供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療法、質子治療等費用相對高昂的保障項目。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雖然目前的商品設計對保戶來說,適用性沒有那麼高。」黃泓智解釋,第一個限制是定期設計,由於保險公司的數據取得還不是很完整,在風險考量之下,目前多半只推出十年期商品來因應精準醫療市場;第二是給付設計較為嚴格,例如要確診第四期才能理賠,透過這樣的限制來控制風險。
至於民眾應該怎麼做?黃泓智建議,可先了解目前相關精準醫療的保險產品有哪些,確保自己醫療上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尤其是有家族遺傳疾病或罕見疾病風險的人,由於罹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可透過醫師或保險公司,主動了解基因檢測相關商品,未來就可利用保險公司提供的檢測費用進行基因檢測,假如確診罹病,可依據檢測結果,選擇正確、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綜觀來說,在醫療科技帶動下,醫療服務型態、效率大幅提升,也有效改善民眾的醫療體驗,然而,背後也需要商業保險來支持、滿足更高階、精準的醫療需求。而其中牽涉的難題,則有待各界盡早達成共識,商討出醫界、民眾與保險公司三方皆贏的解決方案。
編輯推薦 | ||
健康醫療百科 小黑蚊肆虐 長袖長褲防叮咬(詳全文)歌手李婭莎日前穿著熱褲、露出美腿拍攝MV,不料雙腿慘遭小黑蚊圍攻,美腿瞬間變成紅豆冰,還引發全身過敏... | 市場訊息 蘇黎世產險:攜手喜憨兒基金會 啟動校園健康飲食計畫送愛到石碇近年來兒童安全議題已成國際矚目焦點,全球保險領導品牌的蘇黎世產險在今日的全國兒童安全日,宣布將再度與... | 市場訊息 大誠保經:《邁向「誠」功之路‧抗疫達人-李偉銘行銷經理》快樂操之在己 正能量更能打動他人一份快樂的工作,能讓人保持熱情,即使遇到難關也能正向面對!大誠保險經紀人群英通訊處行銷經理李偉銘維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