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根據金融研訓院調查,台灣各年齡層的金融風險抵抗力,唯一出現呈現負數、也就是分數退步者,正是二十~二十九歲的年輕世代。年輕世代的金融素養下滑嚴重,顯示金融保險教育向下扎根的急迫性。
由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主辦的【2023保險年輕力高峰論壇 翻轉未來的力量】,邀請產官學專業人士,包括立法委員鍾佳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洪詠善、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張永郎、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郝充仁、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總經理洪令家、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蔡漢凌,以及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陳寬偉,一同探討此議題。
年輕人視理財為致富手段
風險管理也是理財的一環
「金融保險教育可以從小就開始培養,消極面是減少金融詐騙,積極面則是建立年輕族群的金融保險素養。」擔任論壇主持人的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董事長林麗銖表示,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如何讓年輕人及早建立金融保險的基本知識,非常重要。
「風險的觀念其實比保險更早,但我們的教育過程中,都沒有教『風險』這件事,其實風險與人生是相伴的,而且風險管理比財富管理更重要,以前古人說『趨吉避凶』,但現在是風險無所不在的社會,更重要的是如何轉嫁風險、在風險環境下如何自保,」立法委員鍾佳濱觀察,現在年輕人談到理財,想到的就是增加財富,他認為這樣的觀念並不健全。
「理財不只是如何致富,而是如何確保在生命終老之前,能透過理財享有好的生活品質;一旦年輕人過度把『保險』視為理財致富的一環,恐怕就得到出了社會,才能從經驗中體悟到『風險』這件事。」
鍾佳濱認為,在社會普遍將保險視為商業行為的情況下,在校園先從「風險」談起,而非直接切入保險,會是比較恰當的做法。
對年輕人來說,理財似乎等同於致富,但事實上所謂的理財,理的是資產,理的也包括負債,「理財是資產面的管理,保險則是負債面的管理,」產險公會常務理事蔡漢凌認為,應將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兩者相聯結,讓新世代更願意了解和學習,並透過從基礎教育的扎根,例如國小先建立觀念、國中開始了解工具,藉此強化國人金融保險素養的普及。
「推動保險教育應該要從風險管理開始,在我們推動的金融基礎知識體系架構下,大致可分為國中小和高中三階段,」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指出,國小首先要認識什麼是風險,到了國中,再透過學生保險、全民健保等社會或政策性保險,讓國中生了解什麼是保險,而到了高中,再進一步結合風險和保險,幫助學生建立基礎的保險素養。
施瓊華表示,當初推動金融知識普及計畫時,金管會有對小學生做實驗,例如舉辦營隊活動等,測試小學生是否有辦法接受,「嘗試的結果是,我們發現從小學階段就可以教了,因此一○一年建構金融基礎教育知識體系架構、一○二年送教育部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而納入能力指標以及課綱參考。」
施瓊華認為,金融專業人員不見得也不完全適合直接到學校教,因為教育還是回到家庭和學校,因此金管會依據金融基礎教育知識體系架構,開始和各縣市老師合作,提供教師研習及教學經濟計畫,教育部和金管會都會提供經費挹注,透過跨部會協助校園及教師推動金融基礎教育。
新世代高度依賴網路資訊
企業應參與扮演教育角色
網路原生世代即將成為未來消費主力,擔任大學導師的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郝充仁發現,網路和社群媒體是Z世代最主要的訊息管道,影響力甚至比學校老師和家長來得更大,「儘管學生自己學習和接受資訊的管道更多元開放了,但網路上的資訊不一定完全正確。」他認為,風險管理教育不一定非得透過學校來提供,企業在這當中也可以扮演教育的角色。「太仰賴網路資訊,不知道如何辨識錯誤資訊,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張永郎認為,應從國中小階段開始,將正確的金融保險概念普及化,大學時將金融保險列入通識教育,而高中階段,則可以由大學老師去講課。
在台灣所有壽險公司中,富邦人壽對年輕人的發展相當重視,業務員年輕有活力,長年投入保險教育、對年輕人的人才培育也著墨甚深。「要提供資訊給新世代,必須投其所好,相較於刻板的教育內容,我們發現點閱率最高的,反而是活潑輕鬆的街訪影片,」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陳寬偉認為,隨著今年成年新制上路,十八歲即可報考業務員,未來若年輕人更早接觸正確的金融保險教育,對業界人才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
二○二三年民法成年下修至十八歲,表示十八歲就可以報聘,「富邦也開始有十八歲的年輕人來報聘,這些人雖然都是生力軍,但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過去這麼多年以來,我們的業務體系有不少都是大學時代就開始進來學習、考證照,所以二十出頭就投入業務工作的人並不少。」陳寬偉透露,富邦人壽三十歲以下占比將近六成,可見年輕人確實是富邦人壽的主力部隊。
「英雄來自四面八方,各種背景的人才都有,如果能愈早接觸保險、從小建立金融理財的知識,對我們來說,當然是更好的,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去教育新人。」對於金融保險教育知識向下扎根,陳寬偉樂觀其成。
金融保險素養識能不足
消費紛爭申訴恐滾雪球
隨著愈來愈多新興金融工具問世,金融保險的紛爭或申訴也不減反增。「例如網路銀行的申訴幾乎都來自年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總經理洪令家觀察,年輕人對於新工具的接受度非常高,但如果觀念或知識沒有跟上,就容易出現紛爭。
「以防疫保單為例,來申訴的年輕人異常多,可見他們可能有錯誤觀念,認為買這張保單應該可以賺錢,」洪令家認為,可以從國中小的階段開始建立金融保險的素養,以減少未來的紛爭。
理財、投資、保險,三者不該混為一談,誤把保險當投資,當作致富理財的工具,未來就容易出現爭議。
「九年一貫課程已經將理財教育導入,一○八課綱的精神,是教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培養各種素養,因此,讓學生從生活中看見風險,進而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就是基本的素養精神。」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洪詠善說。
「二○○四年九年一貫課程中,就已經把理財教育視為非常重要的一環。事實上推動理財教育,需要很多外部支持,所以直到現在,包括保險局網站,裡面有很多提供老師發展課程的模組和教案,這對老師在設計課程非常有幫助,也讓老師知道怎麼樣讓孩子學習風險、管理金錢。」洪詠善認為,有保險局的知識領導,以及老師的教學能力,彼此協作發展,對台灣未來國家棟樑會有很關鍵的影響力。
作為推動金融基礎教育的國家推手,保險局非常強調融入教育現場的重要性。「金融基礎教育不只是談保險,而是從整個觀念切入,例如現金流、零用錢怎麼管理、消費與儲蓄、記帳……進而談到風險管理、信用、投資、風險管理和保險等,」施瓊華認為,透過公開表揚、教案甄選等,提供老師有效且正確的資源,「唯有老師願意接受,才能融入教育現場,真正推動向下扎根。」
公平待客評核機制
首度納入年輕客群KYC
根據金管會最新公布的「公平待客評核機制」,繼銀髮族之後,首度將年輕客群KYC列入評核標準,「因應二○二三年民法十八歲成年,年輕人十八歲就可以自己規劃理財或保險工具,因此業者對年輕人的公平待客更重要,所以在公平待客評核機制裡面,納入年輕人KYC,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業者更重視。」
「金融保險教育是個人的事,但也是社會共同的事,」洪詠善認為,在學生學習的課程和教材中,納入真實的實際案例,讓學生自主思考如何應對,對於金融保險教育的扎根,將更有實質幫助。
在美國,金融保險素養被視為民主的根基,在台灣也是如此,深化Z世代的金融保險素養,加強他們未來進入社會的財務獨立和自由,將是台灣翻轉未來世代的嶄新力量。
編輯推薦 | ||
財經時勢 產險想賣儲蓄險 無適法性問題台灣產險市場規模始終停留在新台幣千億元上下,眼見壽險的儲蓄險賣得嚇嚇叫,產險業者近期動作頻頻,測試進... | 市場訊息 溫室效應! 保險公司撤資燃煤業200億美元!
本文重點:溫室效應全球公敵,最大元凶就是燃煤發電,目前全球有15家... | 市場訊息 人壽保險文教基金會:「集結愛、送偏鄉」中泰人壽贈書偏鄉兒童活動
閱讀是豐富人生閱歷與知識的捷徑。透過閱讀,可以快速增長見識學問及拓展思路、改變思維。然而偏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