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人壽保險
保險健診正是時候
文/盧志高 | 2007.12.01 (月刊)

經過近1年的變動,你的收入是否變多了?責任是否變重了?明年的保障還夠嗎?有淪為「保險孤兒」的問題嗎?或者買了「太多」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保單?時序進入歲末,面對即將來臨的新年度及新情勢,為自己與家人的保險做好「健診」,現在正是時候!

保險健診的目的

如同每年的身體狀況都不見得一樣,應該定期辦理身體健診,以確保健康,每個人的保障需求,其實也會隨主客觀情勢變化。加上法令及制度可能調整,定期檢視保險需求,「截長」、「補短」,並且適度的整合,不但才不會落伍,更早已成為每個家庭必做的功課之一。

尤其在外在情勢方面,像是優體保險、傳統外幣保單明年都可望在市場出現,國民年金也即將開辦,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示範條款明年起實施,產險業者將銷售短期醫療險,這些新情勢儘管影響程度深淺不一,消費者仍然必須面對。還有攸關保單報酬率的利率及全球股市走勢,也值得保戶未雨綢繆,提早因應。

至於在內在情勢上,結婚、生子、購屋等個人及家庭的最新狀況,都可能導致保障需求大幅改變,你做好準備了嗎?明年的所得有沒有可能改變?相關產險的規劃是否合宜?如果今年申請過理賠之後,明年的保費是否會調漲?保障是否會縮水?甚至在壽險保單申請過「全殘給付」之後,相關附約是否還得以繼續延續?消費者最好也能早一點弄清楚。

有哪些保險健診管道?

辦理保單健診,應該採用什麼方式呢?其實除了自己拿著計算機「DIY」之外,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保險顧問)、客服中心及線上健診系統,都可以提供相關輔助。而且以目前各家公司提供業務員或線上使用的電腦軟體功能來說,即使保戶同時擁有不同公司的保單,也不會影響保險健診的進行。

其中,業務員系統仍是壽險業者協助保戶進行保單健診的主力,功能也最為完整;客服中心大多僅具備「轉介」的功能,最後還是交由業務員系統接手;至於線上健診系統,雖然還在起步階段,提供這類服務的業者也不多,但因相關程式設計越來越完善,加上隱私性高,也吸引許多自主性較高及擁有評估能力的民眾。

當然,這些管道在資訊收集、完整度、隱私性、客觀性及評估說明的能力上,各有不同。

如何選擇?

至於民眾該如何選擇?綜合國華、國泰、中國、三商美邦、新光、國際紐約、保德信及台灣等多家壽險業者的看法,由於重點是「診斷結果」,因此,在客服中心一般缺乏比較深入的診斷能力,線上健診系統也只有極少數能涵蓋產、壽險,無法考量公、勞保及健保等政策性保險的情況下,業務員系統仍然是第一選擇。

尤其業務員長期經營壽險市場,對於保險商品及保戶需求比較了解,也較能即時掌握市場資訊,因此,透過業務員的協助進行保險健診,不但能得到最符合現況且最貼近需求的健診結果,還可以替保戶一併將公勞保、全民健保等政策性保險及產險方面的保障,考量在內,甚至可以擴及負債管理、理財需求、退休規劃等範圍。

但業務員的專業程度及素養不一,而且消費者在進行保險健診時,免不了要提供財務、就醫記錄等基本資料,因此,除了應該選擇值得信賴的業務員之外,最好也能夠多問、多比較,以增加健診結果的客觀性。

線上健診的優點是消費者可自行在網路上進行線上健診,可免於被業務員打擾或「人情保」的壓力,隨時可以進行,時間上最有彈性,只要不用輸入身分證字號、真實姓名等資料,隱私性也比較高。

但線上健診因缺乏專業人員從旁引導,容易降低健診結果的客觀性及可信度。因此,消費者不妨將線上健診結果作為初步參考,還是要多問、多比較,尋求專家或業務員的專業建議,如此才能充份發揮保險健診的功能,不僅對現有的保障缺口有所了解,也能對未來可能產生的保險需求,預先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各家公司提供的保險健診項目大多相同,但提供業務員或線上使用的電腦軟體設計,考量點卻未必一樣,而且不同的保險健診管道也可以互補,民眾多試幾家或不同的管道,說不定可以找出更客觀的建議。

至於民眾如果要「DIY」保險健診,應該如何進行呢?

保險健診「DIY」的3大步驟

綜合壽險業者的看法,民眾應該確實遵守下列3大步驟:

Step1保險健診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清楚完整的「保險一覽表」,明確寫出投保的保單種類(如壽險、醫療險、年金險等)、保險金額、保險公司名稱、投保及繳費日期(確認保單有效)、壽險顧問人員及聯絡方式、保單存放地點等,一旦發生變故時,才能確保權益。

Step2清楚了解自己及家人的保單狀況後,接著再來看看保障是不是足夠?是否有重複的保障或不足的缺口?因人生每個階段的經濟能力與風險承受度不盡相同,在歷經變化之後,當初投保的保額是否符合現階段的需要,也必須有所考量。

Step3做完了現況的需求分析後,就是秉持「截長」、「補短」2大原則,進行適度的保單調整。

另一方面,民眾在進行保險健診DIY時,下列4項因素也千萬不可馬虎:

4大應注意因素 一、保險金額是否需調整:

當初的保額現在仍然符合自己的需要嗎?若覺得以前投保的額度太高,可以辦理降低保額,減額部分視同解約,若保單累積有價值準備金保險公司會依規定退還。但若覺得保障額度不足,則可以使用原保單增加保險金額,或是再增購保單。

二、職業是否有變更:

傷害險以職業等級區分費率,因此當職業危險變更,就必須通知保險公司。比如當工作由外勤改為內勤時,保費是可以要求調低的。但如果是由內勤人員轉為外勤,導致職業危險性增加,也必須通知保險公司,千萬別為了怕被加收保費而怠於通知,以致發生意外時權益受損。

三、受益人與被保險人資料是否有變更:

因保險單所記載的各項內容,是未來理賠時的依據,因此被保險人的基本資料、受益人或其他資料如果有變動,都要記得通知保險公司,以免影響個人的權益。

四、保障型態是否應轉換或變更:

比如在有限的預算下,一開始可先保定期險,之後隨著經濟情況轉好,可於繳費滿幾年後,將定期險轉換為終身壽險。

發揮保險健診的真正功能

壽險業者指出,如同進行身體健康檢查,是為了及早發現身體出了哪些問題,然後透過調整飲食作息或適當治療,避免危及身體健康一樣,民眾做完保險健診之後,不論所繳的保費、保額、可領回的生存保險金偏高或偏低,都應該依現階段需求調整,才能達到保險健診的目的。

此外,由於保險健診的用意,是將人生成長各階段不同的需求,依保戶現階段狀態,如實呈現其不足的部分,因此應該先考量保障、醫療的部分,再談投資理財與稅務規劃,才能發揮保險健診的真正功能。並且應儘可能詳細考慮目前與未來的保險需求,配合預算來制定新計畫,並避免以解約方式來更新保障,因為通常解約或多或少會產生損失。

同時,為確保自身權益,投保前應慎選具有信譽的保險公司及壽險顧問,並對投保目的、以及所要投保的內容更應有充分的認識,以便在風險發生時,提供最適切的保障。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4月簽單保費,年增1.43%
根據產險公會最新統計,今(2014)年4月產險簽單保費收進105.8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
市場訊息
康健人壽:推出醫起守護防癌定期險 結合健康外溢一舉多得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根據調查罹癌人數年年攀升,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註1),癌症已...
財經時勢
4月業績慘兮兮 投資型保單一枝獨秀
台灣進入梅雨季,悶濕的天氣讓心情大受影響,而壽險業近幾個月的遭遇只能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