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銀行轉攻保障型商品?健康險翻倍成長!
文/何楷平 |《現代保險》雜誌 | 2019.08.01 (月刊)

為導正壽險市場「低保障、高儲蓄」歪風,鼓勵保障型商品銷售,金管會去(二○一八)年祭出責任準備金利率加碼優惠,今(二○一九)年第二季再拋出震撼彈,直接針對「儲蓄險」採取管制。

雖然具體的遊戲規則,目前尚未明朗,但「保險回歸保障」的原則,勢在必行,各壽險公司開始大動作調整宣告利率,避免踩到金管會紅線。而金管會的態度,也影響了各大通路之間的保費競爭角力。

銀行穩居保費通路之冠
年收逾四千億手續費收入

在台灣,壽險公司業務員、銀行、保經代,是三大保險通路,其中,又以銀行穩居「通路之冠」,全台保費收入,超過一半來自銀行。

在各大險種當中,由於儲蓄型保險主打利率高於定存,對銀行來說,既能減輕資金去化壓力,又能賺進大把手續費收入,在低利率環境下,儲蓄險可說是銀行不敗的主打商品。

「如果針對儲蓄險這類的理財型商品嚴格管制,以通路來看,銀行受到的影響,確實會最大。」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分析。

這和銀行的獲利來源,有相當大的關係。利息收入、投資收益,以及手續費,是銀行獲利的三大來源。其中,手續費的收入來源,又以「基金」和「保險」為主。

以台北富邦銀行為例,去年財富管理的手續費收入達一○九億元,其中來自保險的手續費就高達五十二億元,占比逾六成;國泰世華銀行財富管理的手續費,保險占六成五;台新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保險占比更高達七成五。

這三家銀行的財管手續費占率,大約反映了台灣多數銀行通路的狀況,意即銷售保險的手續費收入,是銀行相當重要的獲利來源。

整體來看,銀行通路從保險賺進的手續費,每年就高達四六○○億元,金額相當可觀。

儲蓄型商品優勢不再?​
銀行加入保障型戰場

「對銀行理專來說,銷售儲蓄險這類的理財型商品,是比較容易的,」遠雄人壽銀行保險部協理鄭裕龍觀察,保障型商品的銷售,需要更深度溝通,且保障需求比較隱性;反之,理財需求顯而易見,「客戶手上有多少資金,銀行理專馬上就知道,但客戶的人身或健康的保障缺口,如果沒有比較深入的認識,理專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提供完整且專業的建議,來說服客戶投保。」

「因為利率一攤開來比較,儲蓄險就是贏比較多,」侯文成認為,儲蓄險對銀行來講,更容易銷售,「銀行理專不是不知道如何銷售保障型商品,而是相較之下,理財型商品就是比較好賣。」

如今,金管會決定嚴管儲蓄險,以儲蓄險為銷售主力的銀行,勢必受到波及;但銀行不可能輕易放掉來自保險手續費收入這塊大餅,因此,業界推測,最可行的方式,就是直接加入保障型商品的銷售戰場。

銀行搶攻個人健康險
今年上半年成長幅度最大

過去,銀行通路除了主攻儲蓄險,還會銷售投資型商品。然而,受去年底股匯雙殺影響,今年投資型商品買氣減弱,加上金管會不斷釋出「保險回歸保障」的聲音,各通路的銷售力道,開始轉向保障型商品。

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成長率最高的險種,就是健康險,成長幅度高達十八.七%。

若以通路別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健康險的保費收入,壽險公司業務員僅成長十一%,傳統保經代成長五十七‧四%,相較之下,銀行則有驚人成長,高達一○一‧一%。

三大通路齊推保障型
「回歸保障」指日可待?

鄭裕龍分析,一旦儲蓄險商品的遊戲規則確定,各壽險公司的儲蓄險開始大幅度調整,過去主攻儲蓄險的銀行通路,保費收入勢必會受到影響,「但假如每個通路的儲蓄險保費都下降了,那銀行的保費收入占比,應該還是不會變太多。」

「我們面對的是同一群人、同一個市場,只是透過不同管道接觸他們,」侯文成分析。事實上,壽險公司的商品,仰賴多元通路的銷售,銀行作為目前最大的保費通路,三大通路之間不一定是相互競爭,而是彼此協調、合作。

目前最常見的作法,是壽險公司主動提供訓練和課程給合作的銀行,讓銀行理專更瞭解商品和保戶潛在需求。此外,有的壽險公司也會提供銀行「獨家銷售期」,甚至因應銀行的銷售需求,設計專屬保險商品。

在「通路不互打」的前提下,銀行將開始大力推動保障型商品,壽險公司也會持續提供資源和訓練,業務員、銀行、保經代三大通路不衝突、共同推動保障型保險。「保險回歸保障」能否具體落實,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

嚴管商品結構 三大方向 業者買單嗎?

公司鼓勵賣保障型​ 為何利變壽險比例仍高?

 

 

 




編輯推薦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亞洲企業最大方 逾330家企業股利率超過3%
在川普大美國主義影響下,亞股今年來面臨不小挑戰,不過,摩根投信指出,從整體企業基本面與獲利面來看,亞...
人壽保險
未成年死亡沒保障 保險法107條修不修?
南台灣大地震震死117人,其中104人有投保商業保險,不過依《保險法》規定,未滿15歲身故僅能退還保...
財產保險
共享經濟夯 Airbnb暴露責任風險
「共享經濟」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知名代表像是提供租車服務的Uber,還有提供租房的Airb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