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財經時勢
產壽險經代人佣金與代理費收入 成長近百億
文/林麗銖 | 2004.11.01 (月刊)

行銷保險的模式不外乎保險公司直接行銷與透過保險代理人或經紀人的間接行銷兩種。過去,國內產險業的個人險種如車險、住宅火險大都透過保險代理人,商業險種則常透過經紀人;而壽險業則是以培養自己的業務部隊採直接銷售方式為大宗。而這兩、三年來,各大銀行更是紛紛設立保險經紀人或代理人,大做起銀行保險的生意來。因此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無論在家數、業務員人數及保費收入上,都有明顯的變化。

92年壽險代理人業務員人數已近5萬大關

根據保險代理人公會、保險經紀人公會與保險經紀人協會的統計,民國92年底壽險代理人有133家,產險代理人有281家;若比較最近3年,只有壽險代理人家數稍微成長,產險代理人家數則沒有明顯變化。

但是在業務員人數上,不論產、壽險代理人都有增長,其中壽險代理人的業務員人數增幅更是驚人。89年壽險代理人的業務員人數只有5,907人,90年增加為18,768人,91年更增加到40,511人,1年就淨增加21,743人,雖然92年的淨增加人數已下降為8,915人,但當年度代理人業務員的人數也已高達49,426人,幾乎快衝破5萬人大關。在產險代理人方面,雖然沒有壽險代理人成長幅度那麼大,但每年至少都以2成多的速度增加,92年底登錄在產險代理人的業務員人數為9,182人。

92年壽險代理人保費收入成長10.4倍

至於業績方面,壽險代理人在90年之前保費收入都維持在5、60億元間穩定成長,但到了91年就大幅增加為101億元,92年更令人驚訝,保費收入一舉增加到1,046億元,成長10.4倍。這應該導因於定存利率過低,銀行保代鼓勵客戶將定存轉至保險,大做短期躉繳儲蓄險及連動債券所致。今(93)年,因主管機關要求停售躉繳短年期儲蓄險,加上利率已緩慢回升,因此預料壽險代理人的保費收入,應該不會有像92年那樣的大幅成長。而雖然壽險代理人保費成長10.4倍達1千多億元,不過對照當年度上兆的壽險有效契約總保費,占率也不過才9.24%。

在產險代理人方面,91年的保費收入達808億,占整個產險保費收入的79.72%,但到了92年卻減少為485億元,市占率也滑落到44.39%。據了解,這是因為92年產險保費因反應實際損率而調降所致,令人好奇的是,92年雖然產險保費比91年減少323億元,但代理費用卻從91年的48億元增加到92年的70億元;而相對地,92年壽險代理人保費收入比91年雖然成長10.4倍,但代理費收入從91年的56億元增加到92年的95億元,只增加1.69倍。

銀行行員必須登錄 經紀人旗下業務員激增

在保險經紀人方面,從表2的歷年資料可看出,不論是產險或壽險經紀人的家數,都在92年開始有明顯增加。壽險經紀人在90年時達到271家,91年卻減少為233家,但92年1年就淨增加74家使得壽險保經家數達到307家。產險經紀人方面,在86年時就有132家,之後卻逐年遞減,直到91年才開始增加為147家,92年再增加40家為187家。而登錄在壽險經紀人的業務員人數方面,則從86年開始就一路成長,86年時才8,189人到91年增加為24,174人,92年再增加到29,796人,91年到92年1年淨增加5,622人,是增加幅度最大的1年,這主要是因多家銀行成立保險經紀人公司或部門,要求行員考登錄資格考試並登錄在銀行所成立的經紀人公司所致。

而登錄在產險經紀人的業務員,一向都非常少。90年時才148人,91年增加到482人,但92年卻因部分壽險公司要求業務員登錄在產險經紀人公司,而大幅增加到9,725人。

92年壽險保經的保費與佣金都成長2倍

在保費收入方面,92年因銀行保經的大量成立,加上投資型商品的熱賣,壽險經紀人的保費收入與佣金收入都成長2倍以上。壽險保費從91年的71億元增加到92年的143億元;佣金收入則從91年的35億元增加到92年的72億元。產險保經方面則沒有明顯變化。

若以市占率來看,壽險保經的保費收入占整體壽險保費的比率仍低,從86年到92年觀察最高不過4.2%,而92年壽險保經的保費收入雖成長2倍,但相較於壽險公司其他行銷管道的成長幅度仍顯遜色,因此市占率反而降到歷年最低水準,為1.27%;產險保經占整體產險保費的比率則都維持在12%左右。

一年收入增加雖近百億 未來發展仍有待觀察

雖然92年產壽險代理人或經紀人的代理費與佣金收入合計高達近250億,比前一年度的153億增加近百億,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國外保險市場上扮演相當重要角色的保險經紀人、代理人,在國內一直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甚至不少保險代理人僅淪為產險公司的做帳工具,而民眾對這兩種保險輔助人的認識更是所知有限。事實上,不論是代表保險公司從事相關業務工作的保險代理人,或為消費者向保險公司洽定契約的保險經紀人,在台灣市場區隔、專業分工與產銷分離的趨勢下,未來應該都還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編輯推薦
財經時勢
虧損、低薪保險公司 須揭露董監與高層薪資
金管會近日完成修法 ​,只要「近三年連續稅後虧損者、非主管全時員工平均年薪不到50萬元、治理評鑑排名...
財經時勢
顧立雄:長照、年金+安養信託 杜絕老年悲歌
內政部日前宣告,台灣65歲人口已突破14%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財經時勢
10大實用汽車保險 報你知
近日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公布全台青年財金素養調查報告,滿分100分,青年們竟只拿到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