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訊息
人生道路上的備胎.保險
文●盧琬琪 | 2018.03.01 (其他)

我的舅舅行銷保險近二十年,現在已貴為總監,他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要替自己最親愛的家人,一生最敬佩的姊夫申請理賠,而且是讓他痛心的重大理賠。

二年前的六月一日,剛放完四天的端午連續假期,心情很輕鬆,早餐時,還聽爸爸說他今天到學校要把六月六日畢業典禮的流程跑一遍,再把學校自評的意見好好寫一寫。爸爸在私立大學擔任學務長,認真、負責、風趣、幽默、人緣超好,同事學生都好愛他,喜歡爬山運動,身體向來健康。

就在爸爸提著公事包和便當下樓後的五分鐘,我一下樓到中庭見到爸爸無力的癱坐在椅子上,鄰居祝媽媽正扶著他,我嚇得立刻叫媽媽下樓。當媽媽衝下樓,爸爸渙散的眼神無助的看著我們,猛打哈欠,還不時用無力的手試圖把眼鏡扶正。我們發現事態嚴重,立刻打一一九叫救護車。

對門鄰居是榮總的醫生,當我們抵達急診室,蕭醫師已打點好一切,立刻安排電腦斷層,初步診斷是左側大腦梗塞,而且是大面積的梗塞。慌亂中,爸爸的襯衫、西褲被換成病服。舅舅一家人趕來協助,學校所有關心爸爸的長官、同事、部屬也第一時間到急診室給我們支援。在醫護人員為爸爸注射溶血針,並送往急診加護病房觀察後,我們只能焦急的在門外祈禱守候。

到了傍晚,爸爸開始嘔吐,媽媽被叫進觀察室,要再照一次電腦斷層確認原因,爸爸虛弱的望著媽媽,無法言語,流下淚來,早餐的咖啡一直不停的吐出來。我們強忍害怕擔心,告訴爸爸一切會沒事的。

深夜十一點多,爸爸還是持續嘔吐,醫生說腦壓不斷升高,要立刻做開顱減壓手術,但術後風險很多。當媽媽含著淚水,用顫抖的手簽下手術同意書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再也回不去從前了。

手術室外的等候,像是人間煉獄般的煎熬,數小時過後,看到我們最心愛的人從開刀房被推出來,頭髮剃光,頭骨削去一塊,纏滿紗布、插管、吊點滴、意識昏迷,還在頭顱內裝了腦壓監視器。堅強一整天的媽媽,終究敵不過排山倒海而來的恐懼和心痛,抱著我哭倒在病床上。那高大英挺、有著強健體魄的丈夫跟爸爸哪裡去了?

爸爸在神經外科加護病房住了四十六天,昏迷指數三,我們每日早晚二次進去探望時,他都在睡,肢體鮮少活動。媽媽無法接受這突來的打擊,終日以淚洗面、食不下嚥,只能以流質食物充飢,一個月體重就掉了四公斤。

在加護病房的第三十三天,因為微血管破裂,有水腦現象,爸爸做了引流手術,並做了氣切造口手術。我們經歷了第二次的惶恐和不安。原本就不太張眼看人,手術後爸爸更是意識不清了。醫生對病情不樂觀,他暗示媽媽要有心理準備,爸爸「可能」無法再下床走路,右眼「可能」失明,語言功能和記憶也「可能」喪失,更因為脫離不了呼吸器,最終需送到有呼吸治療設備的安置機構照顧。一連串的「可能」迫使我們必須面對殘酷的現狀,能做的都做了,只能求助上天賜給我們走下去的勇氣。爸爸的同事、學生紛紛送來關心和問候,各派宗教的平安符掛滿了床頭,卡片、紙鶴一箱箱的送來,滿滿的祝福,就像天使捎來的信息,給脆弱的我和媽媽打了一劑強心針,擦乾眼淚,告訴自己絕不放棄!

在醫生也束手無策時,媽媽主動要求離開加護病房,二十四小時親自照顧爸爸,和我一起用愛和親情的力量把他喚醒。但是,出加護病房前,爸爸又感染到AB菌(一種院內傳染的細菌),穿著隔離衣、戴著手套,所有物品進出病房都得消毒,照顧起來非常不方便。

媽媽從完全陌生到熟練翻身、拍背、擦澡、灌食、處理大小便和做床邊的關節運動及調整呼吸器。天天來陪我們的舅舅說媽媽簡直是超級看護。我們每天認真禱告,只希望有一天再聽到爸爸呼喊我和媽媽的名字。但是,天不從人願,就在爸爸發病滿三個月時,左腳突然腫脹異常,經過一番檢查竟是栓塞。因擔心栓塞因子會竄進心肺,醫院立刻發病危通知,緊急送進心臟血管科的加護病房。

此次危機及早發現,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爸爸在加護病房又住八天,「雙側肺栓塞」及「下肢深部靜脈栓塞」才得以控制,但終身需服抗凝血藥。

第四個月爸爸因健保給付的引流管功能不彰,造成第二次水腦,再陷入昏迷,又進手術室安裝一個自費的可調節式引流管。之後,爸爸繼續住院,狀況似乎有些好轉,醫護人員對我們非常友善,有很多護士是爸爸的學生,讓我們很有安全感,爸爸也在愛的環境裡慢慢甦醒,張眼、轉頭、翻身,並試圖坐起,還會跟我和媽媽笑。

第六個月時,裝回鈦合金人工頭骨,拿掉鼻胃管,清除氣切,時值平安夜,情境大逆轉,爸爸竟然可以跟著來訪友人打拍子哼「聖誕鈴聲」,眾人驚呼是奇蹟,媽媽不禁喜極而泣。

在醫院住了將近八個月,經歷大小四次手術才出院。回家後,爸爸在熟悉的環境裡,日漸康復,用最驚人的毅力復健,配合針灸,還上語言課,現在已滿二年。雖然尚未完全復原,但已能撐著拐杖慢慢行走,也能表達喜怒哀樂、叫出家人的名字,最棒的是他的記憶仍在,會唱歌還會搞笑逗媽媽跟我開心。前幾天在醫院巧遇當初為他開刀的神經外科廖醫師,見到爸爸的現況,驚訝不已,直呼「真是太神奇了」!

除了在加護病房治療,住院期間我們一直住頭等病房,只為了給爸爸最舒適的休養環境。醫院十天發一張繳費單,補病房費的差額。另外,自費安裝腦壓監視器、虹吸式體外調節引流管、鐵頭氣切管、鈦合金人工頭骨,直到復健時需要的矯正鞋和特製高背輪椅,樣樣都是大筆開支,幸好,我們有足夠的保險。

這二年跟著媽媽進出醫院,看到很多家庭,因為沒有保險,家屬不但要長期照顧失能的病人,還得身兼數份耗體力的工作,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身心疲憊時,難免會失去耐性、口出惡言,病人大多沉默不語、逆來順受,那種無辜又泛著淚光的眼神,總是讓我跟媽媽好心疼。

猶記得舅舅仍是保險業新兵時,苦口婆心告訴爸爸跟媽媽什麼是「保險」的功能與意義,並且幫我們做了最好的規劃。現在風險發生了,才深刻體會,原來,「保險」真的就像汽車的備胎那麼重要。

這段日子,親朋好友最關切的除了爸爸的病情外,更擔心媽媽要二十四小時照顧病人,暫時無法工作,龐大的醫藥費、生活費以及我的教育費,一個人該如何應付?

非常慶幸的是,爸爸除了尊重舅舅的保險專業,更愛我們的家。從前他常說,保險多買一點,以後才不會拖累我這個獨生女兒,所以只要舅舅公司有新的險種,爸媽都會一再加保。加上爸爸有公教人員保險,學校特別提報因公撫卹,理賠支票一張張寄來,讓媽媽可以專心照顧病人,生活品質一點也不受影響,我甚至還能按原定計劃出國遊學。

現在媽媽把先行給付的壽險、重大疾病理賠金,和多餘的住院日額給付,還清了房貸和車貸,年年領著已到期的儲蓄險還本金,安心陪著爸爸天天復健,就當是提早過著無慮的退休生活。

復健的路艱苦且漫長,但我們很幸運有家人的支持和「保險」做後盾。人生有許多事情是無法預料的,但是,發生時,大家的「備胎」準備好了嗎?




編輯推薦
公、勞、農、健保
員工拒絕投勞保身故 雇主判賠48.4萬
屏東一名李姓女清潔員騎車自摔,遭客車從後方追撞,導致頭部、身體多處外傷,送醫急救不治。家屬控告雇主未...
市場訊息
2018年1月初年度保費收入排名!
【本文重點】各界看好壽險業在今(2018)年再破新高,今年1月壽險...
市場訊息
新光人壽:新光金控贊助2019台灣魔術方塊巡迴賽 鼓勵青少年激盪腦力 挑戰自我
 魔術方塊視為是世界三大智力遊戲之一,發明至今歷久不衰,仍深受許多大人朋友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