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金管會保險局今(2016)年9月赴新參加亞洲農業保險會議,會議中討論到在亞洲快速成長的「天氣指數型保險」,與傳統農業保險最大不同的是,指數型保險可省去災損後,逐戶查勘定損的工作,省下可觀的經營成本,目前國內產險公會已制定「參數型天氣保險業務自律規範」,而也有保險公司正著手開發,降水量、風速等天氣指數型保險產品。
農業是穩定國家社經的基石,因此,如何在重大天災後,能迅速保障農民的經濟安全,是每個國家面臨的課題,而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就是最直接的答案,總統蔡英文本(12)月初在執政決策協調會中已表示,盼能盡速將農業保險法草案送交立法院,盡早開始實施。
亞洲保險評論雜誌(Asia Insurance Review)今(2016)年9月,在新加坡召開第三屆亞洲農業保險會議,邀請各國的保險業者、政府機構及專家互相交換資訊,共同探討農業保險未來推動的方向,其中,討論到傳統農業保險面臨「勘災成本」和「道德、逆選擇危險」,能提供解決辦法的「天氣指數型保險」成為會議關注的議題。
天氣指數型保險是將不同的氣候條件(氣溫、降水、風速)對農作物的損害程度指數化,一旦發生災損,保險公司就可迅速透過指數對應的農作物損害量進行理賠,免去逐戶勘查的龐大人力成本,同時客觀數據、統一理賠的特點,不僅簡化理賠程序,還能降低逆選擇及道德風險。
但天氣指數型保險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指數型保險必須建立相當精確的天氣模型,才能準確算出農作物的損失情形,但模型的建立須蒐集大量數據,而目前政府的天氣統計屬於大範圍資料,無法呈現在不同的地區、高度的小範圍實際狀況,就可能會導致預測失準,導致第二個問題出現,也就是基差風險。
基差風險是指,天氣模型算出的損失率,與實際損失出現落差,然而,在複雜的大氣系統中,指數模型很難沒有偏差的與個別產地損失完全對應。
舉例來說,會受溫度影響的水梨,氣溫達17度會受到輕微損害,15度以下會受到嚴重損害,若保險理賠標準為15度,不論損失多少,農民只要達15度並確定有種植就能獲得理賠,但很可能會發生,雖未低於15度但損失慘重無法理賠,或是達15度卻沒任何損失而得到理賠的情形。
縱使如此,國內保險公司對於傳統農業保險勘災及經營成本的疑慮,指數型天氣保險仍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模式,事實上,產險公會對此已擬訂「財產保險業辦理參數型天氣保險業務自律規範」,而國內已有部分保險公司著手開發水量、風速等天氣指數型保險商品。
編輯推薦 | ||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中國股市超給力! 消費旺季+政策紅利加持 陸股從第四季旺到隔年第四季不僅是歐美傳統需求旺季,中國內需消費題材同樣帶旺中國股市第四季行情,摩根投信指出,進入11月,... | 市場訊息 富蘭克林:新興市場近兩個月吸金逾六百億美元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4/28)的投資組合資金流向追蹤報告顯示,繼三月份共370億美元資金流入新... | 財經時勢 六大壽險 5月稅後獲利逾百億元因疫情影響,金融與投資市場不穩定因素多,促使壽險業趁機加速投資獲利。包括國泰、富邦、南山、國壽、台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