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訊息
達任集團:超級智慧手環問世 能讓預防醫學大步邁進?
資料來源:達任集團 | 2015.08.17 (新聞)

疾病總發生得令人「意外」, 其實它們都有跡可循。常拉肚子,可能是腸道激躁症、十二指腸潰瘍的徵兆;常耳鳴,可能是顱內血管性腫瘤或頸動脈異常的徵兆;常抽筋,可能是肝硬化或腎臟病的前兆。人們常習慣於這些前兆的存在甚至不以為意,卻忽略了前兆背後隱含的疾病。

過去致力推行教育志業的達任集團董事長蘇志民表示,在培育了許多優秀學子的同時也因過度操勞,累積了不少健康問題。「身體狀況差了才開始想著恢復。」蘇志民說,當時為了恢復健康,甚至還遠赴歐洲尋求解決方案。

有沒有機會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先阻止它形成? 
「身體會記住我們對它做過的事。」蘇志民說:「從前我也覺得預防醫學是很『玄』的事情,就好像算命一樣,怎麼會知道我以後會如何?但實際探究之後發現那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健康損害的造成通常都不是一瞬間,每一種疾病的形成都是過去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養成」的。受到傾向自然醫學的歐洲醫療體系啟發,讓他開始注重預防醫學,並將相關科技引進台灣。

現今行動裝置蔚為風潮,但大部分功能只能聚焦在運動紀錄上。而早在九年前,蘇志民就在台灣成立了研發中心,將蘇聯及德國用在太空人身體檢測的遠端監測科技,和已行之百年的理論搬回台灣,致力於發展快速全方位身體的健康檢測;並在國內外大的醫學中心做了大量醫學臨床實驗,以實證檢測準確性和其非凡價值,也不斷的技術突破,將本檢測落實在生活之中。並和行動裝置做連結,簡易快速地在身體產生異常前兆時提前預警;也能對目前身體已經形成的異常現象、病症提出警示。「在台灣研發出的技術突破,早已遠超過當年德國和蘇聯完成的部分。」蘇志民非常自豪地說。

傳統健康檢查行之有年,但還是有許多人最後才發現疾病,是為什麼呢?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日前針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測定,公布對年齡劃分的新標準,八十歲以上才稱為「老年人」;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醫藥進步,人類平均能存活的年限也越來越長。有鑑於全球高齡化、老年化的狀況,蘇志民強隨時監控、隨時預防的重要。當今社會小家庭、獨居人口增加,隨著年齡推移, 未來社會上越來越多年長的人口將延續獨居甚至可能無人照顧的生活狀態。因此,許多機構已結合國人慣用的行動裝置,隨時監測獨居長者的健康狀況。  「有些人有定期檢康檢查的習慣,投保保險前也都需要做身體檢查,但很多問題都是檢查時難以發現的。」蘇志民指出。不外乎掃描、顯影、甚至侵入式的健康檢查仍可能因為個體差異或是病灶太小,不容易檢測出來;而保持健檢習慣,一直達到健康標準的人,卻突然發現疾病產生的案例也時有耳聞。

 「這其中有兩個問題,」蘇志民分析:「一個是健檢頻率、一個是長久養成的生活習慣。」現行健檢常因耗時、昂貴或使受檢人不舒服,讓人們心存抗拒,因而延長健康檢查頻率。而人們在健檢前的「準備動作」也可能讓醫師判讀錯誤,因此無法及時反 應病徵。因此,蘇志民開始與團隊研究發展能夠隨時做人體檢測 的穿戴式裝置,以期在病灶生成之前,更早讓人們察覺身體失衡的地方,因而提早改善,防止疾病侵襲。 

預防醫學的技術聽起來很神奇,是怎麼做到的呢?
「手術開刀、住進加護病房;發現罹患癌症、中風、心肌梗塞、三高等慢性病,是現代人最恐懼的事,不僅須耗費多餘的時間與疾病對抗,更擾亂自己與家人日常工作與生活。」日月星抗老整合醫療中心院長鄭榮耀表示。行醫三十餘年的鄭榮耀,每天面對的都是這類疾病的病人及家屬;然而,在這些疾病產生之前,都已有前兆症狀發生。每個人都可能因生活習慣、飲食、居住環境等方式,在自己體內「培養」出疾病。

在器官病狀出現五至十年前,患者體內的功能不平衡狀態或是個人體質基因變化早已發生。因此,有效的預防醫學應涵蓋健康管理與長期監測。除了專業醫師、營養師、護理師等依照詳細健檢分析與生活狀態評估,調配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的身體保養建議與措施。然而,雖然國內衛生教育已十分進步,但大多數國人仍缺乏健康危機意識,而非等到器官被破壞、有症狀出現時,才注意到疏於照顧健康的嚴重性。歸根結柢,「沒有時間」、「價格昂貴」正是大家無法落實健康管理的主因。

鄭榮耀表示,醫療科技已大幅進步,磁振造影、掃描等技術已相對普遍,對患者造成的不適感也較以往降低許多。且檢測儀器、流程也較過去大幅減省;以前需要安排兩~三天的檢查流程,現在已濃縮到一天,準確率卻與過去相差無幾。

行動網路、穿戴裝置正流行,未來能引領醫療走向新方向嗎?
「我自己也很討厭健檢時的不適與等待,」蘇志民笑說:「因此我們很努力在研究,有沒有辦法讓健康檢查變得不那麼令人害怕。」近年因網路科技及穿戴式科技的進步,在健康管理上已經有了大突破。搭配穿戴式裝置與醫學網路互連,可以更快速地傳遞資訊,在最短時間內對使用者提出健康預警,連帶減少了大部分醫療資源浪費。

  以往,人們總祈求能夠「健康、活力、呷百二」,如今靠自己嚴格監測就能夠達成這樣的理想。「健康促進需要靠自己達成!」蘇志民指出,落實使用穿戴裝置、隨時檢測身體狀況,就能提供最即時的健康防護。當每個人都維護了自己健康,就能減省醫療資源浪費,讓最需要的人得到更完善的醫療協助。也可有效減省商業醫療保險的支出,無疑是造福人群的福音。

 

 




編輯推薦
市場動態
漏報壽險滿期金 營利事業連補帶罰逾千萬
營利事業為員工投保團體壽險已經是常態,財政部國稅局提醒,營利事業需留意滿期金收入申報規定,避免...
投資理財
<電視節目>靠投資型保單 你就好放心?
今(2018)年前5月壽險業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2,28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80億元,持續熱賣!...
市場動態
品牌企業獲利的關鍵!
近年來的金融業相關變革中,以金控話題最受人關注。不管是銀行業、保險業以及證券業,每個角色莫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