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姓名: | |
收件人Email: | |
寄件人電話: | |
去(二○二四)年五二○賴清德總統就任,內閣啟動新一波人事調整,多位學界專才進入政府決策圈。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金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一位來自學術界的保險學者。
金管會作為台灣金融市場的核心監管機構,掌管銀行、證券、期貨與保險等四大產業,總資產規模超過百兆元,影響力不言而喻。然而,在歷任主委多來自財政或銀行背景的體系下,彭金隆的學者身分,顯得格外特殊,特別是他直接從保險學界轉戰監管機構,幾乎是史無前例。
當初,在保險業界的掌聲中,他踏入政壇;如今,這場「華麗轉身」是否如外界期待?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獨家專訪彭金隆,一起看看過去九個月來,他交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
從「彭老師」到「彭主委」 如何跨越學術與實務鴻溝?
彭金隆的上任,不僅代表學術界專才進入監理體系,也引發外界對「學者能否適應政務」的討論;尤其「學者當官」最容易遭致「沒有實務經驗」的批評,過去的「彭老師」有充裕時間研究政策,發表論文、建言監理、擔任同業獨董,如今卻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確保市場穩定。
「對的事情,不會因為位置不同而改變。」彭金隆強調,自己正努力實踐過去在學者期間所提出的理念,包括調整外匯價格準備金制度、規劃數位保險公司政策、推動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在地化等,透過廣納各方意見,逐步推動有助於台灣金融市場發展的政策,在發展與監理並進的思維下,為台灣金融市場開創新局。
彭金隆說,「在接任金管會主委之前,除了是學者,我也曾擔任保險科技實驗室執行長,並在多家公司擔任獨立董事,從學界到政界的轉變並非毫無準備,這些經歷,也讓我能夠更全面理解金融業的運作模式,也為監管決策提供更寬廣的視角」。
監管與發展的拉鋸 金管會不只是「金會管」
金管會的角色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必須傾聽各方意見做出決策;金管會過去常被市場戲稱為「金會管」(真會管),意指監管過於嚴格,導致市場發展受限,「這是一種肯定,因為金融市場穩定,絕對是最重要的。」儘管如此,彭金隆認為,監理機關的角色,不只是防堵風險,更要引導產業發展,他以開車為例,認為金管會必須在「踩油門」與「踩煞車」之間找到平衡。
「我們坐在車上是為了前進,不是為了穩穩地停在原地。」這句話道出他對監管哲學的看法——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規範,但不能因過度監管而扼殺創新。
「金管會要同時擔任風紀股長,也要擔任康樂股長。」金管會的職能是監督、管理、檢查、發展,彭金隆坦言,在「發展」方面的組織架構,確實較為薄弱,因此他上任後即推動組織變革,並於今年元旦成立「金融市場發展與創新處」,大力推動金融科技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的發展,同時也會放大法規鬆綁的力度,「希望透過這個新處,讓發展職能更具體化,強化市場創新。」彭金隆認為,金融市場正處於數位與永續轉型的關鍵時刻,監管機關不能只是被動適應,而應該積極引導產業發展。
對保險業者的期待? 彭金隆這樣回應
雖然國內產險與壽險公司家數相當,但總資產規模差距甚大。對此,彭金隆強調,不論是產險、壽險或保險輔助人,都同樣重要,因為他們都直接與消費者權益相關。
談到對保險業的期許,彭金隆提出多個面向。首先是做好本業,提供好的商品與服務,「好的服務就是,提供消費者需要的保險商品,讓民眾在進行風險管理時,有很好的工具。」彭金隆強調,保險業者應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商品,例如因應高齡化、少子化趨勢,推出更有彈性的長照保險,或者針對新興資安風險研發保障方案。
此外,他認為保險業應扮演更積極的社會企業角色,不僅提供風險保障,也應對國家建設有所貢獻,「大家對保險業的期待很高,包括如何回饋社會、對國家建設投入心力等。」彭金隆表示,除了服務品質,保險公司本身的體質也很重要,包括資本適足、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面向都必須做好。
至於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彭金隆認為他們是完整保險生態系中的重要環節。「他們促進市場效率,讓消費者更容易買到適合的保單,也讓保險公司能更專注於本業經營。」他強調,保險輔助人必須善盡專業職責,為消費者爭取最大權益。
彭金隆認為,從經營者角度,關鍵在於「永續經營、持續獲利、穩健成長」,但作為主管機關更關心的是風險管理。「我們時時刻刻扮演烏鴉和風紀股長的角色,提醒業者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另一方面,消費者的角度則更關注「物美價廉」的商品,「保險是一個簡單的工具,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只要付得起保費,就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強調保險的本質是風險管理,市場有透明的資訊和商品,幫助民眾應對生活中的風險,根據自身需求做出明智選擇。
而業務員作為保險業和消費端的重要橋樑,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學者出身的彭金隆,也特別關心保險業務員的專業性,他認為,業務員真正的專業,是能夠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提供合理建議,而不是單純為了銷售。而這也是金管會在監管保險通路時的重要考量。
「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確保保險業穩健成長。」彭金隆表示,「過去擔任不同角色的經驗,讓我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更全面考量各方需求。」
「我們都是台灣隊」 有限資源內做最大努力
政策的推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彭金隆坦言,延攬金融專業人才進入監管機構並不容易,因為這類職務往往需要犧牲個人的自由與隱私。但他強調,確保決策品質,仍須廣納多元專業人才。
近期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新任董事長黃泓智(政治大學教授)、總經理詹芳書(東吳大學教授)皆為學界出身,同樣引發外界關注。彭金隆認為,這兩位新任主管雖為學校教師,但也跟他一樣長期參與實務工作,經驗相當豐富,面對未來保險業接軌TW-ICS(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與IFRS17(第17號國際財務報導準則),需要扎實的學理與實務基礎,特別是在精算領域的專業。
對於外界「政大幫當家」的說法,彭金隆直言,推動政策需要各方專業人才共同參與,「我們都是台灣隊!」他說,「從最近的成果來看,這些具備學術背景的專業人才展現出良好的適應力,也能確實貼近市場需求」。
近期金管會的預算面臨削減,影響範圍引發外界關注。彭金隆透露,今年行政院遭刪減的總預算約為過去平均的六倍,金管會主要受影響的是差旅與國際交流相關的經費,在預算縮減的情況下,只能透過縮小規模、減少派員,甚至改由駐外人員代表出席。
「我們必須在有限的資源內做最大的努力。」彭金隆強調,金管會會盡力推動應做的事,並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尋找替代方案,確保施政目標不受影響。
回顧過去九個月的施政歷程,彭金隆從學術殿堂走入監管體系,從「彭教授」變身「彭主委」,肩負百兆級市場的監管重任。「對的事情,不會因為位置不同而改變。」這是他對市場的承諾。然而,「華麗轉身」之後,如何在監管與發展、理想與現實間取得平衡,仍是這位學者型主委最大的考驗。
彭主委的保險怎麼買? 談及個人的保險安排,彭金隆回憶,他人生的第一張保單,是在就讀保險研究所時購買的終身醫療險。此後,他陸續購買各類保險,主要以風險保障為主,如定期險、終身壽險與其他類型的醫療險。 他強調,隨著人生階段變化,保險需求也應適時調整:「年輕時,最擔心的是突發意外,因此會選擇意外險、醫療險;到了人生下半場,特別是45歲以後,開始思考退休需求,會轉向年金及儲蓄型商品。」 彭金隆提醒,台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挑戰,未來的財務安全問題更需及早規劃,建議消費者隨著人生不同時期檢視自身需求,適時調整投保內容。 依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公報顯示,彭金隆共申報分別向3家壽險公司投保的7張壽險保單,包括5張儲蓄險、1張年金保險、1張投資型保險,其中,有3張是外幣保單,要保人都是配偶。 |
編輯推薦 | ||
公、勞、農、健保 差別待遇? 臉部醜形保險金 男女相差20幾萬!一樣因傷病導致頭臉頸部留下瘢痕符合勞保失能項目,女生是屬於第8級失能,可領到360日平均月投保薪資,... | 市場動態 香港保險市場競爭 業者:限制少、稅負低是原因!一名曾在香港有五年資產財富管理經驗的保經業者表示,香港為金融中心,金融市場較開放,股票期貨基金檔數比... | 市場訊息 國泰人壽:透過數據驅動 展現金融科技實力國泰人壽與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共同參加12月7、8日登場的FinTech Taipei 2018台北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