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訊息
曲突徙薪─損防工程師的責任
文●吳典育 | 2014.01.01 (其他)

從事損防工作,雖遠不及行醫者的懸壺濟世,也不能蓋出工程師夢想中直通天聽的巴貝塔,可是對於能夠扮演好風險警世洪鐘的角色,我感到驕傲。

脫下滿佈刮痕的工程帽夾在汗濕的腋下,另一隻拿著相機的手拂去額頭上的汗水,七月的烈日讓眼前的景色像是過曝的相片一樣模糊泛白,走出大門,到工廠的四周再拍幾張鄰屋的照片,今天的查勘行程就算是結束了。

回顧今天的行程,上午在會議室與客戶針對工廠建物、設備、製程的討論,費心耗時但不費力,目的在描繪廠區的配置,細細勾勒出風險的藍圖,接著,佔地三‧五公頃的紡織廠區,兩個多小時的步行時間,如果不計算三度空間上下樓層的垂直移動,和悶熱天氣的乘數效果,單是一個下午就消耗了八百大卡的熱量。

在火災保險部門,六年多的損害防阻工作,查勘過數以百計的大型工廠,這樣的行程,即便不是稀鬆平常,可也算司空見慣,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總結會議,客戶的廠長及工安處長難得的列席討論,對問題知無不言,談細節言無不盡,提到半年前發生在二樓撚紗區的那場大火後的風險改善措施,更是侃侃而談,巨細靡遺。

回想高中時,製圖老師走進教室,關上燈,將一張上了色的膠片放在玻璃燈台上,接著打開投影機旁的按鈕,黃色的強光透過豎桿上的鏡子反射在白板上,老師轉了轉黑色圓環,模糊的線條逐漸收斂,克萊斯勒大樓的七個放射狀星芒圓拱堆疊而成的不銹鋼尖頂,在陽光下閃現出多層次的銀色科技感,輝映著天空的湛藍,老師說這曾經是世界第一高樓,容納了兩萬個辦公人員,甚至擁有自己的郵遞區號,從那天開始,我並沒有立志成為建築師,或是第二個威廉.范艾倫,反而好奇,什麼樣偉大的工程師,能夠以平均每週增建四層的速度,在沒有施工意外事故的情形下,完成這項三一九公尺高的歷史成就,讓人們安然克服地心引力的牽引,朝天際邁進。對工程的興趣,和想一窺堂奧的好奇,讓我從土木工程系到研究所,最終踏入產物保險,成為損害防阻工程師。

好比半導體業裡的IC佈局工程師,特殊的職稱跟工作性質,讓我在面對親友或客戶的詢問時,總要想方設法解釋損防工作的內容,如同壽險投保前的醫師體檢,產險也需要工程師,對各類工廠或工程案件,進行全面性的體檢,才能深入暸解標的物的體質,體檢的結果,不單是提供核保評估風險、釐定費率使用,更重要的功能是給予客戶風險改善建議,由硬體到管理,從國內法令到國際規範,具體而務實,提醒客戶曲突徙薪,防患於未然。

查勘的時候,諾大的廠區,有時在二十米寬的柏油路上疾走,有時在巨型設備林立的金屬叢林間穿梭,鼻子嗅到的,不會是芝蘭之香,而是己內醯胺的刺鼻異味;耳邊迴盪的,更不會是悠揚的輕音樂,而是熱媒鍋爐運轉聲的餘音繞樑,不得以還要站在鍋爐旁,頂著爐體表面透出的五十度熱氣,用幾近嘶吼的音量,詢問客戶維修紀錄表擺放的位置,和設備的詳細規格,而在解釋詢問諸類細節的目的後,客戶有時還會反問,比起人員傷亡,產險是不是更在乎財產的損失?與其探究孰重孰輕,不如用另一個角度思考,從Heinrich的骨牌理論中不難看出,財產毀損的成因,人的危險行為或疏忽常是關鍵,而從歷史的經驗中觀察,意外事故也往往伴隨著人員的傷亡,兩者焦孟不離,關鍵不在於立場所賦予的價值,若以蘇格拉底式的思辯可以知道,無論你將什麼放在天秤的兩端,當意外發生時,損失的往往是你最在意的那一側。

收拾好相機和紙筆,換回證件,跟警衛先生揮了揮手,將車子緩緩駛離,下班時間的工業區瞬間變得熙來人往,車子也像洪水般湧入,前面一輛載著好幾個三米金屬電纜盤的聯結車完全擋住我的視線,顛簸的路面讓固定用的鐵鍊顯得格外脆弱。這樣的景象,讓我不禁想起一部系列電影,裡頭總是描述各類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故,只因為故事的主角們在一次機緣中幸運逃過一劫,所以死神像是不願更改行程表一般,依舊使他們無法躲過命運的安排。

 

莫非定律說,「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換句話說,任何事件,只要發生機率大於零,就不應該假設它不會發生,這是接觸風險管理的領域,一定會知道的理論思維,從事損防工作,在廠區或工地,記錄每一個影響風險的現況事實,觀察每一處可能發生危害的危險因子,推衍每一件意外事故的可能路徑,從火災、爆炸、天災的角度,思考各種事故劇本,評估最大可能損失,因為意外就如同那個固執的死神,虎視眈眈的等待,只要稍不留神,意外就可能發生。

話說回來,若是依照莫非定律,事情必然出錯,只是時間的問題,在評估風險後,又何必費心提醒客戶,諸如消防設備設置標準、機台定期維護檢點、化學品存放方式、煙控防火等相關的改善建議?事實上,安全是構築在硬體的設計跟人為的控管,不同層面交互影響環環相扣;相對的,意外發生,也是一連串巧合的排列結果,只要拿掉其中一張骨牌,就能終結連鎖的效應,或許無法將所有事故機率歸零,徹底杜絕災害,但只要能夠減輕損失的程度,或是在相同的回歸期間內降低機率,這就是損防工程師的期望,也是責任。

車子轉上東向的國道二號,依舊擁擠,路堤兩側的裝飾路燈緩緩向後移動,消失在歷史的車潮裡。一六六六年倫敦那場大火,成為火災保險的濫觴,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也促成台灣住宅地震保險制度,人們總是能夠在災害中學取經驗,進步成長,只是付出的代價有時難以承受,從事損防工作,雖遠不及行醫者的懸壺濟世,也不能蓋出工程師夢想中直通天聽的巴貝塔,可是對於能夠扮演好風險警世洪鐘的角色,我感到驕傲。

 

 




編輯推薦
投資理財
人生就是一場資金追逐戰!
從呱呱墜地到臨終入土,就是一趟資金運用與分配的旅程。在自己沒有能力賺錢的時候,重擔就落在父母身...
財經時勢
金融大象難跳舞 科技人才適應卡卡
金融科技發展,數位金融人才需求恐急,要找到懂得寫程式、又有金融專業的跨界人才,業者大嘆「沒那麼簡單」...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市場進入高檔震盪時期 2018年全球政治變數相繼登場 多重資產策略穩中求益
近期全球股市震盪幅度加大,加上本週不少央行將召開利率會議,縱使整體經濟數據展望亮眼,市場似乎出現落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