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來源 類別 發行日期 閱讀權限
~
不放置新聞 --- --- --- ---
>
<
收件人姓名: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電話:
新聞 市場訊息
摩根投信:MSCI亞太(不含日本)指數創20個月新高 上周外資連續第二周買超台韓雙雄
資料來源:摩根投信 |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電子日報 | 2017.03.01 (新聞)

今年以來隨美元回檔,投資氣氛加溫,循環類股表現最為強勢,外資上周持續買超台灣和南韓東北亞二大股市,為連續第二周對二地同步買超,其中,對南韓買超達6.04億美元居冠,台股則以5.16億美元買超居次。至於印度股市,則在連續五周買超後轉為賣超1.51億美元。東南亞股市外資動能有進有出。(見下表)

表:亞洲主要股市外資買賣超情形(億美元)

日期

台灣

南韓

印度

泰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2/20當周買賣超(億美元)

5.16

6.04

-1.51

0.09

-0.59

-0.21

0.14

2/20當周漲跌幅(%)

-0.10%

0.65%

1.49%

-0.84%

0.65%

0.20%

0.94%

2017年買賣超(億美元)

30.72

17.61

14.24

1.24

-1.27

-0.80

0.55

2017年迄今漲跌幅(%)

5.37%

3.34%

8.51%

1.40%

1.68%

6.12%

7.46%

資料來源:彭博,當地證交所,統計至2/24,印度統計至2/23。摩根投信整理。

摩根亞太入息基金經理人羅傑瑞(Jeffrey Roskell)指出,隨美國景氣動能復甦腳步愈來愈明確,且市場預期聯準會3月升息機率超過五成,整體新興市場投資偏好回升,投資氣氛回溫,尤以受惠全球景氣增長的循環股表現最為強勢,在循環類股帶動下,MSCI亞太(不含日本)指數創下2015年7月以來近20個月高點,預期未來隨台、韓出口回溫,有望帶動亞股進一步漲升動能。

羅傑瑞(Jeffrey Roskell)認為,近期1月北美半導體B/B ratio(訂單出貨比)連4月走升來到1.39,且出貨總額較去年同期勁揚52.3%,亞洲科技股持續走強。不僅如此,全球需求回升,帶動中、台、日、韓等地出口數據同步好轉。如台灣出口已連四紅,韓國1月出口年增達11.2%,為2013年1月以來首度重回雙位數增長,2月份前20日出口額更較去年同期激增26.6%。

羅傑瑞(Jeffrey Roskell)分析,由於韓國貿易數據向來對全球經濟的波動相當敏感,是重要領先指標,過往出口數據更與亞股、新興市場股市走勢同步,這也反映在今年以來,外資對南韓累計買超金額已超過17億美元。

摩根東協基金經理人黃寶麗(Pauline Ng)指出,川普勝選一度造成資金短線撤出亞洲。隨美元今年以來走勢回檔,資金開始回流,搭配東協製造業PMI等經濟數據加溫,東協五國股市呈現輪漲,今年來有新加坡、菲律賓股市領漲帶動下,MSCI東南亞指數月線1月向上突破季線,就過往經驗東協後市往往可達雙位數漲幅。

至於何時投資東協股市為佳呢?黃寶麗(Pauline Ng)說,東協與中國貿易旺盛與往來密切,受惠春節旺季與消費需求提升,搭配中國三月兩會政策紅利行情、泰國四月潑水節等節慶行情帶動,有利提升東協氣氛。就平均漲幅來看,東協股市三、四月份漲勢最為突出,宜把握投資黃金期。

外資今年迄今對台股累計買超逾30億美元,延續去年強勢,仍穩居亞股之冠。摩根台灣金磚基金經理人葉鴻儒認為,台股即將進入財報公布與法說會高峰期,盤面可望走業績主導的基本面行情,若指標性龍頭股業績表現與展望優於預期,有望成為推動台股下一波漲勢的主力。再者,本周(2/27-3/2)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等產業利多題材下,亦為盤面觀察重點,而下半年走勢則需視蘋果iPhone 8的拉貨與銷售狀況而定。

不過,葉鴻儒提醒,今年來台股成交動能雖有起色,短線漲多後也要提防波動度加大。展望後市,隨著經濟景氣回溫,資金將為良性輪動為主, 個股在基本面有撐的情況,業績題材股股價拉回仍可作適量加碼。葉鴻儒指出,類股選擇方面,建議仍選股不選市,挑選獲利具成長性、企業展望佳之個股,科技業可留意市佔率提升或切入新功能之蘋果供應鏈,以及自動化產業、車用電子等,傳產則以近期表現好轉的航運股、長線題材汽車零組件等為主。

 

 

 




編輯推薦
退休規劃
退休想逍遙 何不考慮年金險
為退休做好經濟後盾,活到老、領到老的「年金保險」是最佳的工具之一,離退休還有20~30年的青壯族群,...
市場訊息
證券大戶促降稅 財部:沒打算
眾所矚目的大戶問卷預計今(23)日公布,金管會主委曾銘宗22日預先發表5點聲明,「預告」大戶問卷結果...
人壽保險
竟然沒有一張年金險 適合單身貴族
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子女的,只佔42%,靠自己的退休金、撫恤金、保險給付、儲蓄、投資、...